12月20日全省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工作現場會上在汕頭市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2018年省產業園各項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提質增效日益明顯,已成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工業增長的主要引擎和全省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今年1—11月,省產業園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955.7億元,同比增長10.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3個百分點;省產業園占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達35%左右,其中河源市的園區工業占比超50%。
累計落戶企業6392家,百億園區達30個
近一年來,省產業園區龍頭骨干項目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湛江園巴斯夫煉化一體化項目、陽江園龍馬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項目等成功簽約,河源園國際模具城項目、梅州園智能家電產業園項目等建設加快推進,汕頭園比亞迪3D玻璃項目、潮州園明園新材料項目等建成投產。
龍頭骨干項目的頻頻簽約落地,只是我省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的一個縮影。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我省園區產業發展水平處于上升階段,園區產業結構、經濟效益、創新水平普遍高于所在地市平均水平,主要經濟規模指標均保持增長態勢,具有較強增長潛力。
據了解,我省園區布局和建設日趨完善,粵東、粵西、粵北12市及江門、肇慶、惠州市已設立90個省產業園,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過1600億元,大部分園區已經實現“七通一平”。
同時,產業園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累計落戶企業6392家,平均每個園區落戶企業71家,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園區達到30個;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已形成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主導產業15個,50億—100億元的主導產業19個。
入園企業約四成來自珠三角核心六市
今年1—11月,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產業共建園區累計完成產業轉移項目54個,已落地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41個,完成年度任務的220%,數量列8個對口幫扶指揮部第一。
這一成績的取得有賴于充分發揮深圳、河源兩地優勢。河源市委常委、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總指揮王衛介紹,通過構建“深圳總部+河源基地”“深圳研發+河源孵化”“深圳創新+河源產業化”等區域產業協作新模式,實現深圳產業創新優勢和河源的資源區位優勢充分結合,從而深化產業對接共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園區工作,把園區作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提高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2018年1—11月,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對口共建產業園,共有223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落地建設,珠三角產業轉出市推動落戶粵東、粵西、粵北及江門、肇慶、惠州市項目630個,均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總目標;現有入園企業中來源于珠三角核心六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市)的企業占比約四成,其中,河源、肇慶、惠州三市園區中來自珠三角核心六市企業數量占比均超過60%。
充分依托珠三角地區在產業、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推動園區實現跨越發展,創造了先富幫后富的全新模式。這一做法被寫入國家文件,成為廣東對全國改革創新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對粵北山區、汕尾、湛江、陽江等地市工業發展支撐作用尤為明顯
當前,省產業園已經成為粵東、粵西、粵北工業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力量。
2018年,預計省產業園占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達35%左右,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其中河源市的園區工業占比超50%。
分地市看,省產業園對粵北山區、汕尾、湛江、陽江等地市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尤為明顯。河源一半以上工業增加值由省產業園創造,汕尾、湛江、陽江等地市省產業園也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粵北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地市比重均在1/3以上。
此外,省產業園不僅是粵東、粵西、粵北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也是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7年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達2417.7億元,若將省產業園視作一個地市,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僅次于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居全省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