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19中國(廣東)數字經濟峰會暨廣東CIO大會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和企業家表示,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而廣東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方面都具有優勢,應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通過合作將廣東的產業制造能力和港澳的基礎研發能力進行優勢互補,打通整條創新鏈。專家強調,未來地區間的競爭是營商環境的競爭,要做對數字經濟“友好”的城市。
抓住大灣區機遇打通創新鏈
“數字經濟的發展開始進入到縱深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表示,如何真正實現互聯網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數字經濟發展需要突破的難題。工業互聯網要跟生產流程結合,要先把企業內部設備通過標識解析、數字孿生等過程,將現實搬到虛擬空間,還需要有反向過程。同時,既需要企業內部數字化,也需要通過外部數字化跟消費者和其他企業互動協作。
對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日前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被再次提及,田杰棠看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可通過三地優勢互補打通創新鏈條。
“數據成為新要素,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何桂立補充表示,廣東數字產業化的綜合實力在全國持續領先,技術創新優勢明顯。他建議,用數字思維、數字邏輯來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度融合線上線下資源,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上重點發力。
粵港澳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提醒,當下許多企業推進非常踴躍,但還需要在創新能力、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三個方面努力。他認為,大數據時代必須解決大數據來源與拓展、大數據人才引進、大數據硬件構建和維護、大數據軟件與算法研究、云服務平臺打造等五個問題。
除了企業本身,田杰棠重點強調了政府要有作為:“未來地區之間的競爭是營商環境的競爭。粵港澳三地要通過磨合融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有利于人才、資金、數據信息流動等各方面的突破性措施,破除制度性壁壘,加速融合發展速度。”
“還要做對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友好’的城市。”他闡釋:“在理解和對待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要有長遠的眼光。新生事物對政府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設置很多限制條件,那就叫‘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