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2018年,網上零售額達1.89萬億元,占全國網上零售額的21.0%……19日下午,省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消費篇。據悉,廣東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并成為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從13.69億到接近4萬億
據了解,廣東消費市場繁榮活躍,由多種經濟成分組成的商品流通體系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逐步推行價格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上世紀90年代,國營、集體企業采取租賃、承包等方式給個人經營,個體、私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且快速發展,隨后商業流通領域引入外資和外地資本,流通領域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公有制商業“一統天下”局面被打破。
2018年,批發和零售業中限額以上國有企業數量和銷售額僅分別占總數的0.7%和0.6%,私營企業數量和商品銷售額占比則明顯提高到61.9%和35.5%,港澳臺和外商企業數量和銷售額占比為6.4%和13.0%。
消費市場的規模也持續擴大。廣東多年前就突破傳統體制束縛,商貿流通領域迅速發展,市場供求發生根本性改變,總體呈現各類商品品種豐富、數量供給充裕狀況。
改革開放前,廣東商業發展緩慢,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50年的13.69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79.86億元,年均增長6.5%。之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先后在1992年、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突破1千億、5千億、1萬億、2萬億和3萬億水平。2018年,廣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01.12億元,比上年增長8.8%。從1983年開始,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
隨著消費市場持續較快增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2014-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48.8%,高于資本形成總額平均貢獻率0.6個百分點。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成為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文旅教育成新消費熱點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商品向服務消費轉變,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需求不斷增加。
在此背景下,廣東的商品結構全面優化升級,突出表現為用于滿足基本生活的消費支出比重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支出持續升溫。2018年,廣東城鎮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6%和36.6%,分別比1978年下降35.0個和25.1個百分點。
從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看,生活必需品食品、飲料、煙酒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所占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8.7%和10.6%下降到2018年的10.8%和8.2%。
“以智能手機、便攜式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產品消費實現從無到有、從零星到普遍的跨越式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且升級換代加快。”據上述報告稱,2018年,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達到582.20億元,比2000年增長111倍,年均增長達30.0%,高于同期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增速13.9個百分點。各類新型高端智能型消費品如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榨汁機、面包機、健身器材等小型智能家電快速增長也反映居民富裕程度提高,追求高品質生活。
此外,服務消費供給模式不斷創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和市場供給端不斷創新,服務性消費需求明顯增加,特色餐飲、文化娛樂、休閑旅游、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消費向體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消費轉變。
比如隨著互聯網普及和網絡覆蓋面擴展,網上零售發展壯大,線上消費成為新亮點。2018年,廣東按賣家所在地統計的網上零售市場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網上零售額達1.89萬億元,占全國網上零售額的21.0%,網上零售同比增長25.1%,增幅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16.3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