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廣東已投產數據中心機柜超30萬架;預計2022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6.5萬億元……5月29日,“算聯全球·數創未來”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算力網大會在韶關開幕,《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指南》(下稱《指南》)等正式發布。
大到太空探索,小到網購打車,算力正在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動力。作為算力的物理承載,數據中心則發揮著接收、處理、存儲與轉發數據流的“中樞大腦”作用。
2022年初,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在韶關高新區設立數據中心集群,承接廣州、深圳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近年來,廣東連續出臺多項政策和措施支持、引導數據中心產業科學、可持續發展。《指南》顯示,截至2022年,廣東已投產的數據中心機柜超過30萬架。
數據中心也為區域內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指南》顯示,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預計2022年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5萬億元,占GDP比例超過50%。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數據中心產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指南》指出,目前數據中心標準及規范尚不健全、數據中心機柜區域分布不均、數據中心能效水平尚有提升空間、全省機架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相關技術發展不夠成熟完善、數據中心安全保障仍需加強等。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新基建工作組組長張福林表示,應引導全省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向韶關數據中心集群集聚,省內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
“廣東是全國主要數據中心集聚區之一,對于數據中心各項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應率先建立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標準與規范。”張福林認為,隨著數據中心精細化運營的推進,以及各項行業標準規范、監管體系的持續完善,未來,人工智能將更多應用于數據中心建設運營各個層面,提升決策效率及質量,讓產業運行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