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南粵盛事連連,中博盛會再迎賓朋。第五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暨中韓中小企業博覽會,將于今日(22日)起至25日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中博會由中韓兩國共同舉辦。截至目前,“韓國館”、“亞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館”、“國際館”3個境外展館的招展工作已基本結束,落實境外展位超過1500個,境外專業客商近10000人,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本屆中博會。
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出更加緊迫的要求,第五屆中博會將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怎樣的契機?帶著這一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博會組委會主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
中博會成為UFI(全球展覽業協會)成員
記者:轉眼間,中博會已舉辦到第五屆。在這五年里,中博會由小變大,一年上一個臺階,請您談談中博會誕生以來,在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黃華華: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創業就業、增加財政稅收舉足輕重的力量。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舉辦中博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各主辦單位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2004年以來中博會每年舉辦一屆,歷經四年的發展,已經辦出影響、辦出特色、辦出效果、辦出經驗,成為中小企業“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國際性平臺。中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主賓國中小企業的合作打造了面對面的對接平臺,為中小企業拓展了海內外銷售渠道,增強了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尤其是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推動了中小企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拓寬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為提升我國中小企業整體發展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4年首屆中博會共有全國各地1950家中小企業參展,設展位1860個,吸引了11.8萬人次前來參觀、洽談、采購。第二屆中博會與法國共同舉辦,共有3520家國內外中小企業參展,其中法國等國家和地區160家,設展位5400個,吸引了19.8萬人次前來參觀、洽談、采購。第三屆中博會與意大利共同舉辦,共有3970家國內外中小企業參展,其中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948家,設展位5110個,其中境外企業展位1094個,吸引了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21萬人次到場參觀、洽談、采購。第四屆中博會展位數達6000個,刷新了中博會參展企業的新紀錄,來自28個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4256家企業同臺展示,合作洽談項目共24803個。特別是增設的零售連鎖展區吸引了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易初蓮花、國美電器、新一佳等一大批國內外大型零售連鎖企業及商貿流通企業爭相設展,簽署15個合作及采購項目,總金額達20多億元人民幣。廣大參展的中小企業通過這一交流平臺,“零距離、低成本”與連鎖采購企業接觸,尋覓到更多更廣泛的合作商機。
今年6月,中博會一次申請就成功通過UFI(全球展覽業協會)認證,成為這個世界展覽業最權威的國際性組織的成員,表明中博會在服務、質量、知名度等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
省財政每年撥2億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
記者:廣東作為中國外經貿大省,中小企業外向依存度高,受世界經濟發展變化不利因素影響較大。近年來,廣東采取了哪些舉措扶持其轉型升級?
黃華華: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高度重視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出臺《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并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推動了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二是狠抓融資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2007年,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2520萬元支持47個擔保體系建設項目,省備案的162家擔保機構2007年為中小企業擔保貸款額達730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省共有1.6萬家各類中小企業服務機構。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省財政2003—2007年每年安排2億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共扶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1485個,建立省級中小企業技術支持服務機構示范單位26家。四是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目前,我省民營企業累計在境外設立企業212家、協議投資額7.87億美元,占全省各類企業境外投資總額50%以上,業務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省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外源型經濟的生力軍。
與此同時,針對廣大中小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我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一是加強宏觀指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廣東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從純粹的貼牌生產向委托設計生產和自主品牌生產轉型,由簡單的加工裝配向高層次的加工制造和營銷服務轉型,創立自主品牌,實現產業和產品升級。二是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廣東省決定從2008—2012年五年時間里,拿出400多億元資金推進此項工作。三是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四是制定出臺操作指引,加快推進來料加工廠不停產轉型。五是高起點引進環保型、資源節約型企業,推動加工貿易企業開展節能、資源綜合利用,促進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六是加快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公共平臺建設,推動企業、外經貿、海關三方聯網,提高通關效率和監管水平。七是研究出臺有關科技人才支持和基金支持的鼓勵措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韓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很強值得學習借鑒
記者:本屆中博會與韓國共同舉辦,韓國中小企業具有哪些特點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當如何利用中博會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合作?
黃華華:今年選擇韓國作為本屆中博會的主賓國,是基于兩國緊密的經貿關系以及企業間的合作。目前,我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投資對象國,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
韓國中小企業不僅數量多、分布廣、作用大、機制靈活,而且研發投入力度大、具有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近3年來韓國中小企業年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9.5%,近70%的中型企業建有技術革新中心,產品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基本在企業內部完成。此外,韓國中小企業外向度較高,出口額占全韓外貿總量的40%以上,特別是銷往我國和日本的日用消費品,近80%由中小企業生產。同時,韓國中小企業還不斷拓展對外合作渠道,積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正在實現由產品賣出去、到人員走出去、再到企業辦出去的跨越。韓國中小企業近年在我國東北三省和山東威海、煙臺、青島等城市開辦的企業和商店已有1500多家。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借鑒。
本屆中博會境外參展企業規模更大、國際化程度更高,除主賓國韓國以外,亞歐會議45個成員國的參與是本屆中博會的一大亮點。我們將充分利用本屆中博會與韓國合作和設立“亞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館”的有利條件,更好地發揮中博會“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國際平臺作用,統籌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導中小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加主動承接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全面拓展中小企業參與全球生產、流通、分配的途徑,推動重點產業和商貿領域的國際合作,改變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低端的格局。
對廣東來說,中博會也是廣大中小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一方面,我們將發揮中博會國際化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幫助中小企業搭建關聯產業鏈、產業共同體,壯大實力。另一方面,我們將通過展館設置、展商交流、高層論壇、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引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參與和推動“雙轉移”,按照自愿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向東西兩翼和山區梯度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