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要聞版刊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署名文章“探索廣東特色之路”。文章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廣東是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不亞于一個巨型“水庫”,并且處于全國這個特大“水庫群”的重要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全文如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無法回避的“硬仗”。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不轉不行;面對國內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我們慢轉也不行;面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我們盲目轉更不行。
廣東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但經濟卻率先反彈,關鍵在于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適時制定了“三促進一保持”(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提出了“雙轉移”(轉移產業和勞動力)、“雙提升”(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自我創新能力)、“雙破解”(破解產業轉型升級和綜合競爭力提高難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戰略,抓緊轉型,堅韌求進,化危為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小池塘換一次水,可能只要幾小時;一個大水庫換一次水,可能就要十天半個月。廣東是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不亞于一個巨型“水庫”,并且處于全國這個特大“水庫群”的重要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要看到廣東加速轉變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改革的底蘊深厚,人民群眾對新鮮事物接受快;市場經濟體制發育得比較好,市場主體的適應性較強;物質基礎比較雄厚,政府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比較強,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既有心又有力”。
要找出廣東加速轉變的特色。這些特色包括,發揮外向型產品的優勢,克服外需市場受限的劣勢,推動經濟發展由外向帶動為主向內外需協調拉動轉變;發揮傳統產業基礎好的優勢,克服附加值低的劣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延伸轉變;發揮軟硬環境以及區位比較好的優勢,克服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的劣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用增量稀釋存量;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相對完善、財力相對雄厚的優勢,用市場配置科技和人才資源,克服人才和科技資源相對短缺的劣勢,推動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發揮區域間競爭活力強的優勢,克服區域間互動合作相對不足的劣勢,推動跨行政區域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發展由單極拉動向城鄉區域協調拉動轉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說其艱巨,是因為利益格局調整的不容易,是因為“自我否定”的不容易,更因為新路探索的不容易。比如,囿于傳統利益格局,不愿轉;不具備知識能力,不會轉;體制機制約束,不能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
要保持清醒認識,把更多精力放到轉變發展方式上來,切實防止在經濟形勢回暖向好的時候,傳統發展模式復歸。去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逼得不轉不行。今年訂單回來了,淘汰落后壓力減弱了,傳統發展模式很可能重新抬頭。
要防止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作政績工程,不切實際地一哄而上,搞一刀切、照搬照抄。如果不具備資源稟賦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地區,無視經濟發展階段面臨的外部約束,出于政績沖動奉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錯誤理念,盲目搞所謂“轉型升級”,必將導致想吃“餡餅”卻掉進了“陷阱”的危險。
因此,要更新觀念推動轉變,也要靠機制倒逼促進轉變;要制定政策引導轉變,也要學習培訓學會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發展中推動轉變、以轉變保證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