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對于經濟結構調整來說,廣東善于“借力用力”,借助經濟周期波動和國際市場的“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在收獲產業結構的外在表象發生變化的同時,讓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得以增強。
現代服務業內練一口“氣”
從小打小鬧到“頂梁柱”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如果說廣東產業正在進行一場功力修煉,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則成為廣東產業的內練之“氣”。
根據統計數據,2012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0:48.8:46.2,第三產業比重比2011年提高0.9個百分點。從去年四個季度的分別表現上看,第三產業分別要比GDP增幅快0.4、0.8、1.0、1.0個百分點。
同時,廣東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036.65億元,增長9.5%,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57.0%,占GDP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達到26.3%.
以快遞為例,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平常日子,經濟與生活中肯定離不開快遞“最后一公里”的支撐。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廣東快遞業,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到現在占據全國市場的1/4份額,儼然成為廣東新型業態經濟的“頂梁柱”。
廣東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也基本實現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高于整體服務業3.3個、1.7個百分點。
生產性服務業在當下快速發展的同時,還開始著眼未來定位布局,深圳前海就是典型一例。主打金融產業的前海,已經開始跨境人民幣等業務的開展,并將朝“特區中的特區”這一定位邁進。
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生產服務業依托制造業優勢逐漸發展壯大,新業態不斷涌現、兩業融合步伐日益加快,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效率較高的生產服務體系,從而為廣東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布局星羅棋布
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天入海”
一直以來,廣東都被譽為世界制造業的加工基地,在人們印象中,廣東產業依然停留在“三來一補”的階段。然而,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已經成為廣東產業發展的新的“風景線”。
2012年,廣東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幅達10.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2.4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7.9%.
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毫不遜色,全年實現增加值2651.41億元,增長12.0%,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1%.
如今,廣東產業從30年前的“三來一補”水平,進入“上天入海”的高新階段。“天上飛的”如珠海的世界級通用飛機產業基地等,“地上跑的”如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海里游的”如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等,廣東產業實現了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質的提升。
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依附技術、面向未來、帶動性強的特性,從動態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須成為一個國家(地區)在轉型時期的先導、主導產業。
盡管過去取得不俗的成績,但業內專家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投入到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尚需要幾年時間,目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強大。
然而,幼苗精心培育終能成為參天大樹。從中科煉化、中委合資廣東石化,到湛江鋼鐵基地,到佛山一汽大眾和深圳長安標致汽車等重點項目,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呈現出星羅棋布式布局的同時,對于產業的提升與帶動也“蓄勢待發”。
廣貨由“外”轉“內”
外貿轉型升級漸入佳境
除了新興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廣東傳統外貿的轉型升級步伐也加快,產品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降低,廣東產品的內外市場結構更趨優化。
2012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9.32萬億,同比增長9.8%;其中內銷產值6.41萬億,同比增長11.4%,出口交貨值2.91萬億,同比增長6.5%.廣東工業產品的內外銷售比例調整為68.8︰31.2.
據東莞一家原本從事電子玩具制造的企業負責人介紹,以前從事生產目光只是緊盯歐美的需求,它們“逢年過節”就推出相應的產品,如今慢慢打破這一固化思維,國內市場開始成為企業“主攻”目標。
自2009年廣東正式開始實施“廣貨北上”戰略以來,廣東的商品,大的如工業機械制造,小的如家居消費用品等等,開始向內陸省份“要市場”,并逐漸扭轉內外銷售不合理的市場格局。
如今,在電子商務“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2012年8月,廣東啟動“廣貨網上行”,從而為廣貨開拓內銷市場再添一把“火”,加快廣東產業的轉型升級。
“廣貨網上行”帶動廣貨銷售實現迅猛增長。去年9月至11月參與活動的電商平臺、網上商城和廣貨網店實現銷售額近千億元,其中廣貨成交額超過600億元,占總成交額的六成以上。
在廣東開拓內銷市場進入“佳境”之時,廣東外貿進出口的結構也不斷優化,呈現出“內外全面開花”之勢。據統計,2012年,廣東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幅分別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1和3.3個百分點,對新興市場出口比重達到28.4%.
業內專家指出,盡管過去一年廣東結構調整“可圈可點”,但也面臨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高新科技產業對經濟帶動不能一蹴而就、經濟發展能耗結構尚待優化等問題,未來尚需在發展中對癥下藥,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