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以下稱“《決定》”)中,“促進園區擴能增效”成為其中的一大關鍵詞。從提升產業園區集聚集約發展水平,到完善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功能,再到健全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機制;以園區經濟為抓手,《決定》為粵東西北地區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實現產業集聚發展指明了前路。
績優獎勵提振園區干勁
《決定》提出,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加快發展園區主導產業,嚴格落實項目準入和投資強度要求,積極承接引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國內外招商引資項目和當地特色資源項目,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土地節約集約開發、環保設施先行和污染集中治理。
對此,潮州市委書記許光表示,必須改變以往“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式雜亂式發展模式,一定要推動企業進駐園區、集聚發展;同時,出臺和落實各項優惠措施,鼓勵引導優勢傳統企業進園入區,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汕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陳勝全表示,今年初,汕頭市委、市政府已出臺推進工業園區發展的相關意見,而《決定》的出臺,更加堅定了汕頭市委、市政府抓好園區建設的決心。
陳勝全告訴記者,目前,汕頭正在規劃建設新的園區。“每個區都要規劃建設一個重點產業園區”,力爭在3至5年內,重點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本地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目前,該比重在20%左右。他說,在人多地少的汕頭,只有發展園區經濟才能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發揮土地的有效價值。
準備好的地市遠不止一個。以茂名為例,在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即提出“全市力爭各縣(市、區)工業園區新增工業投資、工業增加值增速在25%以上,各園區新開工項目不少于5個”和“每年新增可供項目建設用地300畝”,并印發《茂名市縣域工業園(區)建設考核辦法(試行)》推動園區建設。記者了解到,今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并拿出專項資金扶持園區建設。
“雖然《決定》講的是粵東西北地區,但我們也非常振奮。”江門市經信局副局長何渝表示,《決定》針對園區擴能增效提出的具體要求切中園區發展要害。“最關鍵的,是有6720億元的‘干貨’!”
配套服務建設提上議程
用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陳文華的話說,《決定》的出臺“這真是一股東風”。
《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5年統籌安排資金6720億元,支持粵東西北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雙轉移”、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按照《決定》,省財政安排資金1870億元,支持粵東西北地區重大交通項目、民生水利、文化教育、旅游環保、江河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實現較大改善。
陳文華告訴記者,近幾年來,東源縣一直計劃修通從縣城到該產業轉移園的一級公路,但由于財政緊張,“說了6年了,現在也沒修成”。
園區企業老板聚在一起開座談會時,“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路”。陳文華告訴記者,現階段從縣城開車至園區必須經由國道,其路程比計劃修建的公路多出5公里,“每多一公里對于企業來說,都意味著成本的上升”。陳文華希望,《決定》的出臺或許能推動這條公路的建設。
同時,《決定》提出,要堅持園區開發建設與當地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銜接,將產業園區建設規劃納入各地城市規劃,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市集中,實現產城融合。園區主要承擔經濟發展功能,依托所在地政府提供行政和社會管理服務,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服務效率。
“企業做起來了,配套服務必然也要跟著完善,才能留住園區工人,使其有歸屬感”。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呂雪對《決定》中有關完善配套服務等內容深表認同。他告訴記者,現在,園區內約有5萬工人,加上外來買家進入園區,常常會造成道路堵塞。此外,園內也沒有休閑娛樂等場所,總體上看,園區的生活配套服務功能很不完善。
《決定》為該園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的計劃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呂雪介紹,園區內將建設、建立相應的配套功能區,如賓館、學校、娛樂場所等,解決工人的吃、住、購物休閑和子女入學等問題。
配套公共服務促進產城融合。在茂名,新一輪以加快產業、人口、城市“三個擴容”和產業、人口、城市、生活“四個提質”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正在加速,形成了博賀灣經濟區、水東灣新城、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大平臺支撐濱海新區建設。“其中,高新區定位為發展石化后加工業的主陣地,在茂名市擴容提質發展戰略中主要承擔工業載體功能。”相關負責人表示。
主動升級,走市場化道路
《決定》提出,要健全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機制。建立和完善產業園區協調聯席會、園區管理機構、投資開發公司三層架構,擴大省級產業園區的經濟管理權限。組建園區投資開發公司,省、市及各方主體投入園區的資金以股權方式投入,實行公司化運營管理。
對此,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陳仲球表示十分歡迎。“莞韶產業園的問題之一是園區管理權限缺失”。陳仲球告訴記者,該園區的做法與《決定》中有關園區實行公司化運營管理的決定相吻合。他表示,該種管理方式與績效直接掛鉤,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同時也明確了各方權責。
事實上,早在去年,該園區已基本實現政企分開。政府實現轉變職能,以提供服務為主;而建設工程、項目引資等方面均開始走市場化道路。
陳仲球告訴記者,管理體制的完善也被列入該園的戰略措施。首先,涉及項目審批、土地利用等權限要下放到園區;同時,要統一管理,理順園區管委會與三個片區的體制關系,并建立市場化運作新機制;各片區以土地等資產注入成立合作公司,以產權轉股權,以債權換股權。
在潮州,土地、資金與管理體制等問題也成為制約園區建設的瓶頸問題,許光表示,必須下功夫研究破解難題的辦法和措施。他告訴記者,下階段,潮州將重點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政府融資平臺和信用擔保機構建設,積極探索BT、BOT等經營模式,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同時,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激發園區發展活力。
市場化運作之外,各園區正鉚足力氣推動產業從低端走向高端。“現在,園區的產業鏈需要轉型升級”,呂雪認為,雖然園區內加工產品數量龐大,但產品附加值不高,效益無法提升。
呂雪表示,廉江是電飯鍋之鄉,年產電飯鍋數量約占全國產量三成;而順德擁有“中國家電之都”等稱號,兩市的產業有很大的關聯度。下一步,佛山順德(廉江)產業轉移工業園寄希望于“強強合作”,帶動提升本地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打造家電產業集群。
為此,該園成立了家電產品檢測中心、電子電器產品研發中心和工業設計與模具制造中心三個公共服務平臺,分別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把關,研究提高產品性能,以及創新設計產品的外形,使其不僅有好的性能,也在外觀上吸引人。
園區負責人熱議
茂名市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譚國鋒:現階段,園區的發展正受到資金、土地、人才等因素的制約。《決定》中將產業園區的擴能增效作為具體環節,表明省委、省政府看得非常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希望能出臺更具體的配套政策,將《決定》對園區的指導量化和細化到具體的措施中。
東莞(惠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主任王崧威:產業轉移對龍門的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有很大的幫助。現在龍門的工業占比已經達到50%,第三產業也發展起來,產業結構趨向合理,這正符合了科學發展觀,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陳仲球:《決定》里針對資金投入方面有新的政策思路,這很符合山區的實際,很鼓舞人心。《決定》是促進廣東全面發展的戰略性政策,將使得各界對園區的投資更有信心。我們也想借《決定》出臺的東風,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園區發展。
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陳文華:《決定》的含金量很大,對園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相信它一定會強力推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速。
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張碩:《決定》的出臺,對園區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它能夠破解我們缺乏骨干企業的難題,有助于培育主導產業,實現產業向園區集聚,從而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專家訪談
園區經濟為粵東西北工業化“補課”
陳鴻宇(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
產業集聚有利工業發展
《決定》提出,要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對此,陳鴻宇以汕頭、韶關為例指出,長期以來,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并未完成。珠三角地區在實現經濟起飛的同時,吸引了來自東西北地區的要素和資源,造成了兩個地區之間更大的差距,“現在是時候給粵東西北補上‘工業化’這一課了。”
陳鴻宇告訴記者,經濟發展是基礎,而產業發展則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粵東西北經濟發展的瓶頸在于缺少產業支撐。他表示,工業化是客觀的、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粵東西北也無法例外。”工業化講究集聚效應,即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高回報,園區經濟就是一條出路。他指出,園區對產業的積聚功能,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產業布局,“各搞各的,反而捏不起拳頭。”
公共服務促產城融合
“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市集中,實現產城融合。”《決定》指出,要完善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功能。陳鴻宇表示,在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歷程中,產、鎮、村三者往往交織在一起,造成部分地區出現生活區與工業區混雜一處,污染嚴重、交通混亂等情況;而之后出現的“產園融合”模式,雖然為園區中增加了少量服務設施,但除去員工宿舍外,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基本未被觸及,為社會治理增加了難度。
“現在,就是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實現產、園、城三者融合。”陳鴻宇指出,完善產業園區的配套服務功能,實現既有產業集聚,又有人口集聚,服務業同步跟進的局面,實際是既實現了工業化,又實現了城鎮化。
讓市場之手為園區造血
《決定》提出,要健全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機制。對此,陳鴻宇表示,在傳統園區建設機制中,地方政府存在過度主導問題,導致園區盡管發展速度快、規模大,但效率低下,引來諸多詬病。因此,必須要借由市場力量,使資源配置方式發生轉變,政府角色從“主導”變為“引導”,為園區發展創造環境。
陳鴻宇進一步說明,“像在哪里搞園區、做多大、上什么項目等問題,都要由市場來決定。”他特別提出,《決定》中關于“組建園區投資開發公司,省、市及各方主體投入園區的資金以股權方式投入”的表述,實際是將政府的手“管住”,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場之手”建設有自身“造血”功能的產業園區。同時,就《決定》中提到的“對績效好的園區給予適當獎勵”,陳鴻宇表示,這說明政府要把錢用在刀刃上。“有績效的才給獎勵,說明政府之手服從于市場機制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