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還在關注廣東制造業如何突破困局實現涅槃之時,廣東服務業已在悄然提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經國家統計局初步核定,今年1—9月,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歷史較高水平。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0.8%,快于整體投資增幅2.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8∶48.2∶47.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2012年全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指出,這組數據表明,廣東特別是珠三角,正順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并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的做法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廣東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也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服務需求,兩者疊加形成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潮流,值得肯定。
服務業投資比重高增速快,預示廣東調結構主攻方向
分析經濟形勢時,觀察人士往往會關注投資等指標,因為投資結構的變化,往往預示著下一輪行業格局的演變。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服務業投資完成10072.42億元,同比增長20.8%,快于整體投資增幅2.6個百分點,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占全省投資比重達65.7%,比去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增長較快的行業有:批發和零售業(增長39.4%)、倉儲業(增長68.7%)、保險業(增長133.6%)、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增長65.9%)、新聞和出版業(增長238.1%)。
服務業投資比重較高,增長較快,符合廣東調結構的總體方向、主攻方向,尤其符合珠三角地區的結構調整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勢普遍低迷的外經貿領域,服務業卻成為吸引外資的亮色。1—9月,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增長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2個百分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提升,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下降,是產業結構轉型中必然發生的,也意味著在擺脫粗放型、高耗能的增長方式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而作為促進粵港兩地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要載體,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平臺也迎來加快建設的浪潮。1—9月,廣州南沙完成投資160.64億元,增長56.8%;珠海橫琴完成投資139.75億元,增長8.0%;深圳前海完成投資15.18億元。
專家指出,地處華南門戶、毗鄰港澳的廣東,應充分利用好南沙、橫琴、前海三大平臺的服務業先行先試作用,激活市場經濟活力,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CEPA升級版,積極申請設立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聯手港澳推動廣東省服務業再創新優勢。
GDP增速不變,三次產業拉動力卻發生變化
從世界范圍看,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已成為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的大勢所趨。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第一產業增加值2134.87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21432.94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20903.72億元,增長10.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8%,拉動GDP增長4.5個百分點,貢獻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廣東GDP增速均為8.5%,但正是在8.5%的不變增速下,三次產業的拉動力卻發生了變化,第三產業的發展繼續加快,第二產業的貢獻低于第三產業。第三季度,盡管第二產業增速有所放慢,但第三產業在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業的帶動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填補了第二產業的空缺,成為推動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第三產業中,發展比較搶眼的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金融業在證券市場交易活躍、銀行存貸款增速較快的推動下實現17.4%的增速。商品房銷售暢旺,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1%,拉動GDP增速0.7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0%,郵政新業態發展迅猛,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郵政快遞業務量增長56.0%,3G移動電話用戶同比增長69.8%.
一份來自江蘇省發改委的報告指出,粵蘇兩省發展階段相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相似,而相關數據說明,江蘇與廣東經濟總量差距主要在服務業領域,其中又集中體現在金融、信息、商務服務、批發零售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現代服務業特征明顯的行業。
李江帆表示,廣東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正受到訂單減少、產能過剩、環境容量受限、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亟需升級。從長遠來看,無論是服務于居民生活和消費的生活性服務業,還是以三大產業為支撐的生產性服務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不斷增大是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