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過不斷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廣東外經貿結構的優化正逐步顯現。
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一般貿易項下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1.2%和18.6%,私營企業出口增長10.8%,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10.5%,均高于一般貿易出口總體增幅。
不僅如此,加工貿易方面,1-8月,廣東省“委托設計+自主品牌”生產模式比重達62.8%,比去年底提高8.1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額9686.7億元,增長14.6%;企業累計設立研發機構2921個,較去年底增加83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此分析認為,廣東是全國第一外貿大省,外經貿多年占全國總量1/4左右,廣東外經貿結構的順利優化和轉型,不僅有利于廣東自身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對全國外經貿升級轉型都有重要意義。
逆勢平穩增長轉型加快
今年以來,盡管影響外經貿形勢的國內外因素錯綜復雜,但總體看來,廣東省保持了增長平穩、轉型加快的態勢。
據海關統計,1-9月全省進出口總額達8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其中,出口4683.5億美元、增長12.3%,進口3460.1億美元、增長15.9%。
值得注意的是,前9個月,廣東省不僅外貿進出口保持了遠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在吸收外資規模和質量方面也得到了“雙提升”。1-9月,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增長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2個百分點;項目平均合同額由去年同期的536萬美元提高至641萬美元。
其中,來自發達國家實際外資占比有所提高,這顯示廣東省今后一段時間的實際利用外資質量將得到切實提升。
此外,廣東省企業“走出去”也取得了新成效。數據顯示,1-9月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平均協議投資額由去年同期的465萬美元提高至551萬美元,增長速度達到16%。這對加快廣東省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以及促進企業做強做大,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廣東省還積極推動外貿新業態發展,通過提升外貿運行質量和效益,降低中小企微企業外貿出口的成本,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既促進了廣東省外貿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也有效幫助中小企業度過轉型升級難關。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東省以供應鏈企業為主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勢頭良好,1-8月深圳一達通、朗華進出口分別增長121.9%和48.9%.不少中小企業反映,通過借助第三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力量,企業在出口便利化方面,特別是解決融資難問題上得到極大改善。
外貿轉型升級效果顯現
實際上,廣東省外經貿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從外貿環境看,盡管當前國家堅持穩中求進,在保持外經貿政策穩定基礎上,進一步出臺了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意見;省委、省政府也針對當前外經貿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研究細化落實國家最新外貿促進政策,但國際市場疲軟態勢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加上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等因素,出口環境依然困難重重。
但梅新育認為,越是要應對這樣的外部形勢,外經貿越是要堅持轉型升級才有出路,而廣東正是先行者。
梅新育指出,正是通過優化外經貿結構,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廣東制造”在逆勢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市場需求和產業支撐。
正在進行的第114屆廣交會反映了上述趨勢。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逐漸深入,一大批及早進行了生產經營優化及技術水平提升的企業優勢正逐漸展現出來。
不少廣東參展企業表示,現在“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明顯,粗放、簡單的加工產品線大多轉移至東南亞、非洲等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但新穎設計、有核心技術的“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卻具有很高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表示,未來,他們將加大產品研發、提升產品質量、自主品牌打造的投入,“只有這樣,在當前國內外多重困難面前,我們才能保持量的穩定增長,重要的是,促使利潤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