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最繁華路段北京路步行街的一些飯店,并沒有隨著春節假期的結束迅速熱鬧起來。惠福東美食街的一家餐飲店老板告訴記者:“店里本來有10多個廚師、服務員,現在上班的還不到一半,接待不了太多客人。”
隨著“招工難”加劇,企業開出的工資待遇不斷水漲船高,然而外來務工人員還是更愿意返鄉就業,陸續出現提前返鄉遲遲歸的情況。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年后“招工難”普遍存在于制造業和餐飲、家政等服務業中,持續的“招工難”導致結構性用工矛盾日益凸顯。
現象
有企業延至元宵后開工
“不好意思,我們人手不夠,現在還不能馬上點菜。”昨日中午12時許,市民張小姐在北京路的商場逛完街,就近找了一家粵菜館吃飯。正值就餐高峰,服務員卻對每位進來的客人“點頭哈腰”地道歉,表示要過十幾分鐘才可以點菜。環顧四周,諾大的餐館,僅有兩三名服務員在走動。
同樣受節后“缺人”困擾的還有白領劉小姐。“回家過年的保姆來電透露想‘跳槽’,”劉小姐告訴記者,“阿姨說年后有人‘高價’請她,可我待她不薄,年前還給了1000元獎金讓她回去過節。”為此,劉小姐只好在朋友圈求助,“大家有沒有好的保姆介紹?”
記者昨日巡城發現,年后的羊城四處彌漫著“招工荒”。東風東路一段不到10分鐘的步行路程,門前貼出招聘啟事的商家多達9家。
而2月8日廣州節后首場招聘會更是一片蕭條:原計劃到場的80多家企業只來了一半多一點,求職者最高峰時也不足百人,現場十分冷清。“餐飲等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多是外來務工人員,許多人回老家后便不愿意再出來了,或是要待多一段時間再來,所以現在招聘冷清是很正常的。”一家進場招聘的企業負責人坦言。
“我們在公司前擺攤十幾天才招到4個人!”說起招工,作為東莞一家精密儀器制造廠老板的王建剛搖搖頭,一臉苦惱。他表示,他本來不打算多招人,可幾十人的招工計劃至今沒有完成,前臺崗位開價月薪2500元,十幾天過去了始終無人問津。
“今年薪酬底線至少在4000元以上,而去年流水線分裝的普工月薪才3000多元。”以生產嬰兒奶瓶、運動水壺等杯具為主的港資愛寶公司負責人王先生說,以往年初八“燒炮仗、開大門”的慣例今年因“招工難”一再延遲,被迫在元宵節后才能正式開工。
據了解,珠三角港企今年大多開出3000元至5000元的底薪招工,增長約兩成,但應聘者并不踴躍。
析因
去年農民工工資漲13.9%
由于外地務工人員“招不進”、“留不住”的問題日益嚴峻,2013年農民工工資依然保持著快速增加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長13.9%,其增速相比2012年也增加了2.1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不少異地務工人員更愿意返鄉就業。在越秀區一個建筑工地上,來自貴州的小沈向記者吐槽:現在老家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在廣州工地上工資只有120元一天,在貴陽同樣的工種也能拿到100元左右,閑時還可以回家干農活。很多老鄉過年已經回去了,“再挨段時間,不行我也回去跟那些老鄉一起干。”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2月10日發布調查報告稱,廣州企業春節后用工缺口為12.33萬人,有八成受調查企業表示“正急著招工”。而隨著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在傳統勞動力輸出大省,“返鄉潮”正在顯現。
另一方面,來自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顯示,2013年廣東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3%。與這種低失業率相對應的是,2013年5月1日起,廣東開始執行新的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和非全日制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其中,廣州作為經濟相對發達的省會城市,調整后月最低工資標準為1550元,小時工資為15元。深圳則從今年2月開始實施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全日制就業勞動者月薪上漲為1808元,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的時薪漲為16.5元,較2013年漲幅均超過13%。采訪過程中,不少企業紛紛表示,近年公司成本上漲厲害,員工除了到手的工資,公司還為其買齊五險一金,若再漲工資,恐難再有利潤。
■對策企業轉型升級緩解用工壓力
“用工荒是個老話題,春節前后尤為嚴重,2014年用工難度仍將增加。一些企業缺乏健全有效的激勵考核機制和公正合理的培訓與晉升制度,對外來人才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因而導致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較低,進而出現了‘招工難’和‘留人難’的雙重困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
在他看來,目前我國一、二、三產業之間,沿海與內地、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都在激烈競爭勞動力,每年的節后用工荒都是一次勞動力重新優化配置的過程。破解用工荒,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發展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通過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
而企業自身也應主動應對用工危機。有專家認為,中小企業應主動謀求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通過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引進和使用科技含量高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設備,減少對密集勞動力的過分依賴。另一方面,應加快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結構轉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產業發展,從而降低對勞務的需求,緩解用工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