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仍是廣東省今年的重要任務之一。
2013年,廣東省三產結構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產業;去年,先進制造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第三產業中,去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8.9%,居各行業之首……
一項項數據表明,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之路正越走越寬。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廣東通過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業,“廣東制造”向“廣東智造”的轉變之路也走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順暢。
■粵變越優
第三產業比重10年來首超第二產業
2013年,廣東省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快,三產結構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廣東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47.8%,比2012年全年提高1.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三產比例調整為4.9∶47.3∶47.8,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產業。
從全年經濟表現來看,金融、信息消費、現代物流、科技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廣東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均不乏亮點。
事實上,為了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廣東省委、省政府此前已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作出優先發展服務業的戰略部署,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會展、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現代旅游、健康服務等9大行業。
過去這一年,第三產業的穩步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這不僅與廣東多年來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密切關系,也與近年來廣東工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頭延伸有關。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在2013年發展較快的現代服務業中,多數為生產性服務業,隨著制造業升級發展,廣東的工廠企業更注重品牌設計、市場開拓和研發創新。以軟件業務為例,去年,全省實現軟件業務收入4914.1億元,同比增長20%.從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在第三產業中,發展比較搶眼的是金融業。這其中,突出體現在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8.9%,居各行業之首,金融業總資產、存貸款、上市公司數量和保費收入均排全國第一。有專家表示,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與廣東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密切相關。2013年,廣東金融業加大對實體經濟扶持。在優化信貸投向方面,廣東省大力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發展利用資本市場方面,推動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服務外包總額快速增長,也是廣東省第三產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全省承接服務外包(含離岸和在岸)合同金額106億美元,執行金額71億美元,增長均超過30%;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72億美元,執行金額51億美元。有專家表示,面對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人民幣匯率不斷提高的影響,外貿大省廣東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面臨嚴峻挑戰。而服務外包產業的逆勢持續快速發展,無疑將大力促進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對廣東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粵變越強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近半壁江山
統計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占比雖有下降,但先進制造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正不斷上升。去年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占據了近半壁江山。先進制造業的加速發展,使廣東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去年5月,一輛動車組在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緩緩開動,標志著廣東制造的第一輛城際軌道動車組正式下線。4個月后,備受關注的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項目建成投產。這一次廣東獲得的是一座業內公推的“完美工廠”,更高水平的制造工藝與更加開放的供應商體系,為廣東汽車產業的集群式發展注入了更強大的活力。
那輛緩緩開動的動車組和這間“完美工廠”,正是廣東先進制造業崛起的一個縮影。廣東正成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先行省。有專家表示,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的成長,廣東省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去年前三季度,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增加值4342.54億元,同比增長10.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從2012年全年的23.3%提高到23.9%。對廣東而言,高技術產業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競爭力、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企業調查及行業協會反映,2013年,廣東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電網和智能裝備等行業呈現了全面開花的局面。這些行業不僅訂單充足,而且實現了高水平盈利,行業發展前景較好,成為廣東轉型升級的新支點。
不僅如此,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廣東還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認定了10個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并初步認定了18家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和102家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企業。
這一年,廣東修訂了《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政銀企合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修訂)》,發揮銀企合作機制,支持重大項目融資建設。為了給企業更大的便利,廣東省還實行先付后貼的機制,對已獲得銀行貸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按一定貼息率給予貼息補助。
■粵變越好
“兩化”融合為轉型升級注入強大能量
無論是服務業的繁榮發展,還是制造業走向高端化,都離不開信息化手段的支撐。要實現由“廣東制造”向“廣東智造”轉變,其突破口之一就是實現“兩化”融合,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制造業。
去年11月,廣州超級計算中心迎來了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這是全球目前運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作為信息化建設重要載體的超級計算機落戶廣東,其背后體現的是廣東省將信息化作為重大發展戰略來抓的決心。當然,“信息化”絕非一個孤立的詞語;只有當其與“工業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才能產生轉型升級的巨大能量。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工作,依托制造業大省優勢,以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重點推動生產產品、生產過程、生產裝備、生產服務智能化,加快“廣東制造”向“廣東智造”轉變。
為了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廣東省信息化發展水平,去年5月,《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應運而生。其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信息化總體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珠三角地區信息化水平邁進世界先進行列。
其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這份綱要明確提出要深化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突出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加快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的轉型升級。
廣東的“兩化”融合工作得到了來自國家主管部委的肯定。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廣東省調研時,曾提出“希望廣東發揮企業積極性,增強企業參與‘兩化’融合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共同探索創新,為全國‘兩化’融合創造有益經驗”。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2014年,全省經信系統將把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作為頭號工程,著力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將落實工信部“寬帶中國2014”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寬帶廣東發展規劃,深入推進“光網城市”工程,促進全省寬帶網絡普及和提速,推進無線局域網在重要區域和公共場所全覆蓋。
南北對話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
發展新興服務業注重改革創新
對于廣東產業“三二一”的結構變化,周天勇表示,這是經濟發展規律性的表現。“廣東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是傳統制造業向外轉移,第三產業相對向內轉移的結果。”周天勇指出,廣東的經濟結構調整水平較高對城鎮化水平提高產生了正面影響,而城鎮化水平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正相關,因而第三產業占比得以提升。
“廣東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首先考慮制造業轉型升級問題,特別是技術升級和提高產品附加值。”周天勇說,目前,雖然廣東第三產業占比高于第二產業,但傳統服務業仍占據主流。下一步,發展新興服務業、進行市場改革和創新十分關鍵。他認為,政府應該根據市場產生的具體問題進行政策調整;企業必須注重創新,讓新興服務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周天勇認為,廣東發展服務業應突破觀念和體制的束縛。“第三產業企業,特別是房地產等傳統第三產業行業,其固有觀念并非說改就能改的。”他進一步指出,廣東是服務業大省,政府應重新學習,制定出適合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
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推進“兩化”融合
李江帆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務的需求大于對生活的需求。“人們可能對像糧食這樣的生活需求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對知識需求等服務需求卻在上升”。
李江帆認為,下一步,政府應為服務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給予更多政策支持。他告訴記者,制度的優化和市場的完善,能夠使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而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將更有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們應該在軟件上下功夫”。
他同時表示,政府也需要轉變觀念,樹立新的產業觀和財富觀。所謂新產業觀,是指政府要意識到有形產業與無形產業同屬“產業”范疇,也要認識到,在有形財富之余還有無形財富的存在。
最后,李江帆認為,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能成為廣東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工業升級需要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投入才能實現。”他告訴記者,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使得市場更加“軟化”同時,也將帶來更多的創意產品和產業的革新。
■名詞解釋
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是產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的過程。
廣東的轉型升級已經持續多年。堅定不移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首要任務是調整三次產業的比重,優化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作為“制造大省”的廣東一直以來著力推動產業高端化。
去年,全省產業圍繞結構、質量、效益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這其中,既有現代服務業的發力居上,又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加速發展,還有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堅定推進。一個個產業新支點正逐漸支撐起廣東轉型升級的新天地。
■案例講述
順德區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發展智能制造
“大黃蜂”未上市
已接到企業訂單
春節過后,位于佛山市順德區的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正加緊進行新款機器人出廠前的測試。這款機器人被命名為“大黃蜂”,雖然要等到4月才正式在國內市場亮相,卻已收到了華為、聯友椅業公司的“預訂單”。
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AGV搬運工機器人研發的公司。與傳統的搬運機器人不同,“大黃蜂”采用了慣性系統,無需磁軌等引導介質就可開展無人搬運工作,可以替代2.5噸以下的電瓶叉車及工人,在不同廠區之間進行室外搬運。
據悉,該產品不僅可監測到8米以內的障礙物,且擁有“智力”,對沿途走過的路線形成“記憶”儲存下來,方便后續路線的設置。由于這種技術與登月的“玉兔號”相似,因而也被稱為民間“玉兔號”。此前,家電業巨頭美的就看上了嘉騰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在生產線上引入近200臺AGV搬運機器人。
實際上,用機器替代搬運工人只是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依托制造業大省優勢,順應信息化發展潮流,廣東正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并把智能制造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作為廣東制造的典型代表,順德在三年前就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全國唯一的智能制造試點,通過發展“智能裝備”、建設“智慧工廠”、研制“智能產品”、拓展“智慧服務”,推動區域經濟轉型。
如今,美的、格蘭仕、美芝制冷、櫻奧廚具、村田、新寶等企業紛紛采購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生產,順德區制造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達120個,投資總額超過35億元,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30%,產品優良率提高2%。另有統計顯示,順德去年全區智能制造工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5%,其中智能裝備產值達950億元。
為推動智能制造產業化,廣東省經信委去年與順德區政府簽約,在順德高新區建設5200畝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產業基地”,打造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今年,我們將實施‘機器代人’計劃,安排專項資金,帶動企業實施生產自動化升級及廣泛應用機器人,提高制造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競爭力。”順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