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廣東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專利申請授權再創新高、高新技術產業穩步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有數據顯示,廣東技術自給率接近70%,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二。
其中,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去年省研發經費投入超過1400億元,全省R&D(研究與開發投入)/GDP上升到2.25%,繼2012年突破2%以后,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其中,珠三角的研發投入達到13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跨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廣東配上全球“最強大腦”
340萬億次的天河先導系統運行以來,已經在生物醫藥、汽車設計與碰撞、動漫、氣象研究等領域開展應用,最新資源運用率達到80%
在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校區,有一個“最強大腦”鮮為外人知。這就是目前全球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落戶廣州的背后是南粵人緊追科技最前沿的縮影。早在2007年,廣州便萌生建設超算中心的構想。幾經磨合,2012年3月,國防科大與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大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通過軍民融合式發展,共建廣州超算中心。
廣州超算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后,由國防科技大學提供的一套每秒340萬億次的天河先導系統隨即開通,投入應用。此后科研人員相繼突破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去年5月,運算速度達到每秒5.49億億次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研制成功,10月底整體遷入廣州“新家”。
對于“天河二號”最終花落廣東,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曾感嘆,大科學大計算已經降臨中國,廣州上馬超算中心碰上了一個好時機。“超算中心就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就像道路一樣,其本身不可能有太多的盈利,但是它可以帶動城市的創新和升級,所以廣州的超算中心可以大力支援企業的科學計算要求,能夠協助廣州更好地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并且可以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步支撐國家創新型城市和智慧廣州建設。”
數據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整個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區,均有大量的數據運算需求。以廣州地區為例,共有規模以上醫藥企業76家,產值近120億元,其均擁有極高的藥理試驗性數據運算需求。南方日報記者獲悉,僅是先導系統運行以來,已經在生物醫藥、汽車設計與碰撞、動漫、氣象研究等領域開展應用,共吸引66個客戶,最新資源運用率達到80%.
七成縣市通過科技進步考核
最近八年來,廣東的科技合作項目累計達2.6萬多項,新建院士工作站34家,全省各類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平臺總數超過1600家
“我們去年相繼與中科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浙江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廣東成功引進省第四批34個創新科研團隊,匯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0多人,而最近八年來,廣東的科技合作項目累計達2.6萬多項,新建高水平產學研合作研究院11家、院士工作站34家、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52家,全省各類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平臺總數超過1600家。
除了“引進來”,廣東科技發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去年廣東企業陸續北上,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四川大學、上海交大等多所名校開展校企對接活動,促使一批重點高校的科研成果入粵轉移轉化。
除了出政策,還要出人才。去年全年,廣東新增企業科技特派員555名,累計達到7290多名,形成科技特派團效應。多措并舉之下,廣東科技基礎日漸夯實,基層區縣科技進步水平穩步提高。在去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中,廣東共有14個地級以上市、82個縣(市、區)通過考核,通過率達到71.3%,連續四年保持在70%以上。廣州等14個地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蘿崗等29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市、區)”。
全國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廣東接下來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以實施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為突破口,堅持揚長補短、創新集聚、三鏈融合、貼近前沿,努力增創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我們接下來重點開展三項行動,一是加快實施陽光再造行動,推動科技專項投入全流程公開;二是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凡是市場和企業能做的都交給市場和企業,科技行政管理減少對具體項目、技術和產品的參與和干預;三是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實施一批國家級和省重大科技專項,扎實推進核心芯片、云計算集成與應用、新型電池等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粵科技企業總量全國第二
去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創歷史新高,突破8000家,排名全國第二。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和專利產出占全省比例均超過60%
南方日報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在投入帶動下,廣東的專利申請與授權也呈現穩步增長。去年全省專利申請量264265件,增長15.1%,專利授權量170430件,增長10.9%.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8990件,增長14.1%,全年累計授權量20084件。有效發明專利95475件,位居全國首位,專利密度(901.2件/百萬人)保持全國第三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各省份之首。我省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優勢明顯,全年申請量達到11525件,大幅增長25.1%,占全國比重提高至55.2%,總量是北京的3.9倍,江蘇的9.7倍。
科研實力的顯著增強反哺壯大廣東高新技術企業,使粵企競爭力持續增強。去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創歷史新高,突破8000家,排名全國第二。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和專利產出占全省比例均超過60%.
胡潤排行榜顯示,去年廣東近四成上榜企業為科技型企業(27家),明顯多于江蘇(9家)、浙江(8家)、山東(1家)等兄弟省份。近五年來,這些上榜企業家財富積累年均增長40.1%,快于傳統產業28個百分點。騰訊、美的、比亞迪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逐漸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受益的還有廣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據統計,2013年全省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2800億元,增長9.5%,占全省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11.7%.“十二五”以來,省財政累計投入約35億元組織實施各類省重大科技項目,專項輻射帶動全省新興產業發展規模超過5000億元。
■代表委員議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梁鳳儀:
金融科技產業應加速深度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昭信集團董事長梁鳳儀說,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大環境。當前,院校教育和企業人才需求難以對口接軌的現象比較突出。建議教育培訓要與實際需求對口接軌,希望相關院校根據國家提出的產業方向設置專業學科,讓教育學科適合社會需求。
“融資難,一直是困撓民營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瓶頸。”梁鳳儀說,應借力金融創新,推動產業、金融融合創新發展,為持續發展服務。一方面給予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使產業、科技、金融結合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金融與科技,是產業騰飛的雙翅膀。現代金融服務已是當今世界資源配置的主要力量,促進金融、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能充分釋放市場經濟正能量,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助推科技創新內動力的同時,為科技中小企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大發展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陳瑞愛:
完善法律保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愛說,我國每年都取得數以萬計的最新科技成果,其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每年就達3萬多項。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專利實施率不高的問題,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貢獻方面也存在差距。
陳瑞愛認為,2013年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送審稿)針對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新增了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金融支持等內容,對科技成果轉化將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當然,從整個法律保障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比如對科技成果轉化及其價值的評估審查規定模糊,對企業等科技成果轉化承接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界定不明,具體保障措施要進一步加強,等等。在新形勢下,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法律層面上改善制度體系建設,根據科技成果轉化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作進一步的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