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培訓班在穗開班 政府為粵企業家向德取經搭臺
3月19日,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培訓班在廣州正式開班。據了解,活動由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揭陽市人民政府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以“牽手工業4.0,創辦百年企業”為主題,首期從對德合作的領先城市揭陽、佛山等遴選出150家優秀中小企業負責人,就工業4.0現狀及未來、工業機器人應用前景等與中德專家展開交流,幫助學員企業與德國企業對接合作。
粵企對德合作興趣十足
“我明顯感受到了廣東省政府以及各地市對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視。”德國駐廣州總領事呂海慕介紹,于本周剛剛開展的2015年德國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來自中國的參展商超過600個,充分說明了兩國企業間強調的興趣和巨大的合作空間。
除了在德國展會上呈現“中國創造”最新水平的華為、中興等知名粵企,廣東眾多的中小企業也積極從國際合作中增強自身競爭力。“揭陽在德國就設有6個辦事處,在中國城市里幾乎是最多的,就是為了方便企業對接德國展開合作,學習標準和經驗。”對此揭陽市市長陳東表示。
而我國和德國制造業的差距在哪里?記者從培訓班上了解到,德國制造業勝在高度流程化、可測量化、自動化和工具化。
國家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表示:“德國制造零件的工藝分得特別精細,并且任何一道工序都可測并一定要測,自動化即是在很多行業都實現了工業機器人對人的替代,同時,對生產工具的制造業非常優質和專業。不追求大而追求精,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不過他強調,我國制造業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國制造業的產業鏈是全球最全的,高端不比國際差,低端低到很多歐美國家都沒見過。產業鏈中那些其他國家鮮有見過的部分是我們最好的突破口。”他建議專注這些領域做到世界領先。
而作為學員,廣東埃森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惠明表示,國家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機遇,將抓住培訓班的平臺與德方深入交流對接,尋找合作伙伴,同時以德國百年企業為標桿,努力增強自身競爭力。
國家擬設中小企發展基金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而在培訓班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透露,今年我國將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并實施運作。關于該發展基金的具體規模,馮飛表示還尚待確定。
著名研究機構柏林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工程師托馬斯。克諾特對國家資金支持企業創新表示認同:“在德國,國家拿出一半的預算來支持企業研發新產品。”
不僅如此,國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無疑也對激發社會發展活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大有裨益。據馮飛介紹,力推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是建立金融安全網,從而在制度建立的基礎上更好地鼓勵中小銀行和草根金融的發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