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投資動態

省財政3年統籌安排516億元 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時間 : 2015-03-31 00:18:24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出臺

省財政3年516億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省財政516億元資金怎么投

  省財政還將通過基金、股權投資、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進一步激活現有各類財政專項資金的帶動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工業轉型升級攻堅行動。

  26日,全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動員大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下稱《計劃》)正式印發出臺,廣東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據了解,2015—2017年,省財政統籌安排516億元,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計劃》提出,通過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并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工業綠色發展等5項攻堅行動,充分發揮工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的主力軍作用。

  《計劃》提出,到2017年末,廣東省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步伐進一步加快,初步形成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穩步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

  看點1

  組建重點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

  新常態下,面對經濟驅動引擎的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廣東省自主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計劃》明確,力爭至2017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16%,3年分別累計提高0.13%和6%。

  其中,強化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受到高度重視。

  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發揮創新骨干作用,實施大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組建重點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根據要求,工業企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在2017年要達2800家,比2014年末增加750家左右,并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規模與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另一方面,作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中小微企業的創新作用也不容忽視。《計劃》要求,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孵化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其中包括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引導作用,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同時,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后補助制度,引導中小微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購買技術服務以及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

  此外,未來3年廣東還將重點圍繞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培育創新型跨國企業等方面,完善工業創新體系,提升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

  看點2

  未來3年工業技改投資累計將達9430億

  作為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將助廣東重塑轉型升級新優勢。《計劃》明確,至2017年末,力爭全省3年累計引導2萬家、超過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3年累計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9430億元,拉動工業投資完成344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7.5%、16%左右。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認為:“技術改造不論對于企業還是國家來說都是大勢所趨,不能無限制地占用土地和能源依靠外延擴張,而必須要靠提升內涵、調整結構,技改是重要的手段。”

  據了解,廣東省將重點圍繞引導企業擴產增效、推動企業設備更新、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攻堅,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

  其中,將以股權投資、貸款貼息、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項目增加投資,引導企業重點投向優質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勞動密集型行業購置先進適用設備,在重復勞動特征明顯、勞動強度大的行業全面推行設備更新,普及現代制造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將著力通過實施“互聯網+”戰略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現有產業。通過實施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改造企業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提高企業創新水平、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同時,擴大“兩化”融合貫標試點規模,推動一批傳統工業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開展交流對接。到2017年末,國家和省“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達500家,其中通過國家和省認定的企業250家。

  看點3

  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機器換人”

  《計劃》指出,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形成4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從2014年的300億元提高到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6%;3年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據透露,廣東省將制定實施《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機器人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加快突破以機器人為重點的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打造完整的機器人制造產業鏈,建成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業基地。

  同時,廣東省將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計劃,以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選擇廣東省優勢產業的龍頭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鼓勵企業使用大型控制系統、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裝配線等智能化制造裝備,推進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當前,信息技術在整個工業中的充分應用,直接推動工業的轉型升級,就是要從大到強、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而高質量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必須靠自動化和智能化去實現。”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所長謝少鋒表示。

  談及智能制造,“十二五”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認為,當前德國、美國等國家紛紛提出“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廣東乃至中國要充分利用制造業智能化,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

  看點4

  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在制造業固有優勢上,廣東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培育新的增長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今后3年工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重點問題。《計劃》指出,要加快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提升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發展質量,培育工業轉型升級新增長極。

  據了解,接下來廣東省將重點圍繞開展專項招商、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等方面攻堅,力爭至2017年末,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3年累計實現投資4500億元;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從2014年的2300億元提高到3800億元,年均增長18%;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等產業鏈,成為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計劃》同時要求,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到2017年末實現工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5100億元提高到6700億元,年均增長10%;自主配套能力不斷加強,終端產品價值鏈進一步提升,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粵東西北方面,要力爭產業園區3年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420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1450億元增長到2400億元,年均增長18%;園區及其帶動產業集聚發展項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另外,狠抓節能減排,推動工業綠色發展也是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按照《計劃》要求,將重點圍繞工業節能減排、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等方面攻堅,力爭到2017年末,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14年下降9%,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過剩產能目標任務。

  ■地市響應

  佛山市市長魯毅:

  圍繞工業機器人技術進行突破

  佛山將大力發展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圍繞工業機器人、3D打印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突破,爭取創辦中國佛山“互聯網+”博覽會,推動佛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同時,將以技術改造為核心,推進經濟結構存量優化調整。佛山市、區財政未來3年將配套24億元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全市計劃3年完成技改投資1300億元,年均增長25%。

  東莞市市長袁寶成:

  率先出臺實施“東莞制造2025”

  2014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銷比重首次超過外銷,實現從單純“外向依賴”轉為“內外并重”的新局面。并從2011年起每年安排20億元、連續5年共100億元扶持科技創新。

  目前,東莞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以市政府“一號文”的形式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東莞制造2025”,全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湛江市市長王中丙:

  力爭到后年全市工業投資1900億

  2014年湛江產業園區固定資產投資突破3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在粵東西北工業園擴能增效考核中,湛江市產業轉移工業園綜合考評排名第一。湛江、廉江兩個產業轉移園全省目標考核優秀。

  接下來,將盡快出臺湛江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7年全市工業投資達到19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初步形成以鋼鐵、石化、造紙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高地。

  揭陽市委書記嚴植嬋:

  推動逾百家中德中小企對接合作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行業協會創立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在每個協會中優選培育10家轉型升級示范企業,以百家示范企業帶動千家骨干企業、萬家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同時,充分發揮對德合作基礎和優勢,實施引進型創新。推動100家以上中德中小企業對接合作,聘請100名以上德國退休工程師到中國企業擔任高級顧問,實現100項以上中德高新科技成果和先進設備在國內展示、轉讓、轉化,創立100億人民幣的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基金。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