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金引進人才創新創業 下苦功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惠州擬2020年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面對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等命題,創新更是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惠州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了一批優秀的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多項指標的增長速度位居珠三角乃至廣東省前列,并多次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和國家、省科技獎。
日前,惠州市制定印發《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惠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創新平臺構建、創新能力躍升、創新企業引育、創新動力激發、創新成果燎原和創新環境優化等“六大行動”,推動惠州從制造向創造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為惠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增添新動力。預計到2020年,惠州市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
高端人才
多項人才計劃匯集創新隊伍
近日,筆者進入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實地了解。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李欣介紹,由于裝備了數百臺自動化檢測和生產設備,公司去年少招聘近500名作業員工,在節省用工成本的同時,產品的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而這些自動化設備,基本都是該公司科研人員研發的。
可見,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如果缺乏創新型人才,何以談創新?
為此,惠州市于2013年推出了“人才雙高計劃”,目標是5年內引進30個科技創新團隊,100名博士為主的高層次專業人才,100名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1000名創新創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6萬名以上高技能人才。惠州市還針對創新人才制定了“天鵝計劃”等優惠政策,每年安排30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用于引進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2014年,惠州市共引進“天鵝計劃”科技創新團隊10個,領軍人才24人,創新創業人才紛至沓來。
惠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2017年、2020年,惠州將分別引進創新創業團隊30個和50個,領軍人才100名和200名。同時,還會統籌安排市縣保障性住房資源,或通過租賃補助方式解決高層次人才住房等問題。
除了全市的人才計劃,各縣區也推出了各自的人才計劃。例如仲愷高新區的“愷旋人才計劃”,針對創新創業“雙星”人才(團隊),給每名創新創業新銳個人或每個創新創業新銳團隊發放20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工作資助經費。有了這些高端人才,惠州市科技創新將增添新的主力軍。
科研投入
2020年R&D占GDP比重達2.9%
人才落戶了,還需要一定的科研投入,才能推動創新。
據惠州市科技局統計,近年來惠州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R&D)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1.58%上升到了2014年的2.3%。
但惠州還不滿足于此,《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市主要創新指標要達到全省先進水平,R&D投入占GDP的比重要達到2.9%,專利申請量達33000件以上,每百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130件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7.5%,要連續獲評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并于2020年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了保障科技創新的投入,今后3年,惠州市、縣兩級財政科技創新投入總量將不少于30億元。
然而,要達到上述目標并不輕松。惠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創新,惠州廣泛集聚國內外科技資源,彌補惠州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惠州與以色列簽約共建“中以聯合孵化器”,惠州學院與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聯合建立研究院。近3年來,惠州共有80多家企業與60多個高校院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并組建了一批院士工作站。惠州仲愷高新區在美國波士頓、北京中關村還建立了一批異地孵化器,吸引當地的創新資源,并將科技成果帶回惠州產業化。一些企業在國外建立了一批研發中心,貼近市場,聚集人才,就近研發,國內制造。
助推企業
每年安排1億元技術改造
在惠州,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惠州實施“企業成長計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并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來抓。2014年,惠州市物聯網產業產值超過400億元,云計算智能終端產業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全市LED總產值達500億元,位居全省第二,LED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了上中下一體化、三大應用齊全的完整產業鏈。
除此以外,惠州還計劃推動企業技術改造。自2015年起,市級預算每年統籌安排技術改造資金1億元,以事后獎補、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方式,引導企業提升技術、產品、裝備水平。力爭到2020年,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900億元以上,推動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建立“兩化”融合貫標試點示范企業10家。
在改造已有企業的同時,惠州還要加快引進一批科技企業,推動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落實經費資助和所得稅減免政策。對已獲批準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各類科技計劃項目中給予重點支持。設立重大科技專項資金,每年安排5000萬元給予扶持,爭取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引導作用,通過貸款貼息、研發資助等方式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力爭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家,創新型企業達到70家。
兩大平臺
仲愷高新區和環大亞灣新區引領創新
從人才引進培養、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到增加科研投入,惠州市在推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力圖做好每一個環節,打造完善的創新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仲愷高新區和環大亞灣新區將成為極其重要的一環,它們將起著引領惠州市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
惠州市加快建設“潼湖生態智慧區”,實施以新型技術與產品研發、高科技產品孵化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發展戰略,力爭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廣東城市經濟社會轉型實踐區、珠三角創新要素集聚區和惠州智慧城市引領區,成為引領全市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強大創新“內核”。
從今年起,仲愷區開始實施“愷炬創新行動”,它包括六大工程和36項計劃,最終要把仲愷高新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示范區、廣東新興創新創業實踐區和全市自主創新引領區。
另一方面,惠州將加快實施《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總體規劃》,全面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環大亞灣新區建設的意見》,按照“石化為基、多元發展,高端為本、創新引領”的產業發展路徑,把環大亞灣新區建設成為技術領先、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安全環保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高端產業聚集區、科技創新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