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成員之一,定位發展“高精尖”裝備制造業的中山,目前已經擁有明陽風電、諾華、智慧松德等具備先進技術的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在相關領域中優勢漸顯,甚至有些已經做到行業領先。
近期召開的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中山也研究制定出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1+N”系列政策,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深化、再推動。
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用十分生動的語言比喻創新對產業的意義:“發展智能制造,進行科技創新,就要使我們的高端制造企業有心有肺,而不是缺心少肺,要有頭腦、長心眼,不僅四肢發達,還要頭腦靈光、心臟起搏有力。”
部分企業在主攻領域達全球第一
資源稟賦不足,是中山轉型升級的瓶頸。如果一味追求大型的裝備制造業,無疑不利于中山裝備制造業的長久發展。對此,中山將圍繞發展“高精尖”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定位,聚焦智能制造裝備、光學裝備等六大方向,以先進裝備制造業提升“中山智造”,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新增長極。
據介紹,目前中山已經擁有一批“專、精、尖”的裝備制造企業,且通過自主創新技術,讓其在各自的領域中優勢漸顯。如智慧松德占據凹版印刷領域約80%的市場份額;中山新諾是世界上“新一代無掩模光刻技術”的領航者,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成功研發新一代高性能無掩模激光直接成像技術設備。
位于火炬開發區的聯合光電,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在監控一體機方面已經做到全球第一的地位。“特別是在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高清、4K光學技術上,不同于以往SD卡為主的光學存儲介質,在互聯網時代的光學儲存可以借助通訊網絡實現后端存儲、云存儲,我們反應較早,便取得了大份額的市場。”聯合光電的總經理龔俊強說。
近日中山召開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也研究制定出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1+N”系列政策,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出硬招、實招,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深化、再推動。
按照攻克技術、培育產品、引導產業、加快發展的思路,中山市計劃加快構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支撐體系。圍繞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可見光通信及標準光組件、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電池與動力系統、增材制造(3D打印)等一批重點項目,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聯合攻關。
公共服務平臺牽線項目打破市場壟斷
一人高的白色“柜子”里,粉狀的金屬打印材料被一層層鋪上打印區,一道激光快速地對金屬打印材料進行“激光熔化”,每隔十來秒鐘便打印出一個截面圖形,最終完成整個零件3D打印。
這是廣東漢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來的工業級金屬3D打印機。在中山工業技術研究院(前“中山市裝備制造工業研究院”)的“牽線”下,漢邦近期正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跟高校的非金屬3D打印技術和產品互補,將帶動自身的技術、銷售實現新的突破。
創新驅動發展都離不開新型研發載體及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持,而作為服務于中山及周邊地區裝備制造產業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中山工業技術研究院就是中山為裝備制造業發展量身打造的技術平臺。
研究院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引智功效,構建了“1+4”創新模式(以裝備研究院為主體,與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個高校分別共建市校科技平臺),與重點企業開展了50多個重大項目的科技攻關,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如研究院組織華南理工大學,承接智慧松德的“印刷機械遠程監控及管理系統”項目,實現了高檔印刷機械工藝流程控制、遠程設備監控、智能故障診斷等關鍵要素全球服務網絡一體化管理。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中山勝龍鍛壓廠聯合承擔了“低能耗多軸肘桿式臥式液壓鐓段機的研究與產業化”廣東省院合作項目,幫助公司獲得了單臺價值近千萬元的4500噸大型鍛壓機國際招標生產項目,打破了此類設備國有企業專營的現狀。
未來,中山將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并組建創新聯盟。預計到2017年,中山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將達2.7%以上,新型研發機構比2014年翻兩番,達到30家,為中山市的裝備制造業,乃至全市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建改造服務平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
廣東版“制造2025”于日前新鮮出爐,“制造業+智能化”成為廣東省未來10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詞,也給予了中山裝備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更多機會。
數據顯示,中山市主營業務收入超5000萬元的企業技改需求反饋率達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近3年來,中山市全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從今年開始,中山便安排了3年10多億元技改專項資金,大力推動裝備企業加快實施以增資擴產、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等為重點的技術改造。
今年年初,中山市經信局依托中山美居產業園,引入碩泰科技等知名智能改造企業、科研部門、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中山市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目標是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智能無人工廠體驗、智能改造方案制定、設備融資租賃等一站式公共服務。
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上線后,既有智能化改造方案和案例展示,也會根據企業具體需求,免費提供具體的改造方案。企業后續也可以通過平臺實現智能化改造。值得關注的是,對于一些中小微企業,平臺也能提供不同層次的改造服務,以及低門檻的設備融資租賃服務,服務覆蓋面廣。
目前,碩泰科技已經為中山超過30家企業提供了“機器換人”的智能改造方案,更幫10家企業實現了部分生產線的智能改造,如三卓照明、美的等。
由政府牽頭搭建平臺,由企業或科研團隊作為科研主體提供智力和技術元素,再由市場導向為訴求推動科研平臺建設……這一模式為中山未來“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撐。
按照近期中山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意見》,到2020年中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以上要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萬人機器人數量達100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0%,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面向工業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企業樣本
借內部孵化擴展到
五大產業集群
明陽風電:
明陽風電是廣東省產值最大、唯一過百億元的“工作母機”類裝備制造企業,也屬于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中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目前明陽已擁有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智能電氣、高端芯片五大產業集群,在全球建立了70多家子公司。
僅在風能領域,明陽是全行業唯一具備發電機、齒輪箱、葉片、三大電氣控制系統自主研發與生產能力的公司,是全球排名第六的風機制造企業。目前,全國有近6000臺套的葉片配套明陽風機在各大風場使用,形成了1.5—6.5MW四大系列近二十多個型號的產品。
明陽在全球范圍內技術研發人員超千人,通過引進和培育高技術人才作為重點工作持續推進,推動了公司的超常規高速發展。該集團已累計引進電力電子及自動化工程研究、風電研發設計、海上風電工程研發、光伏及高端芯片研發等10多個創新團隊。
從人才群的架構來看,明陽集團實現了“技術+市場”雙導向的布局與設計,由此奠定了強大的技術群,這個創新技術群又反哺了人才結構的延伸和裂變,通過內部投資的方式,不斷孵化出新的公司、團隊和研發平臺,形成內部的技術供養與技術升級,進而支撐起整個企業甚至產業的發展。
憑借此點,明陽風電集團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研發平臺,平臺之間既有關聯又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通過把全球各種科技資源都匯集過來,明陽也在中山整體轉型升級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