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國家海關總署官方雜志發布的“2014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中,東莞市以76.9分位列榜單第四名。十強城市中,東莞次于深圳、上海和蘇州,先于珠海、北京、廈門、廣州、寧波。
黃埔海關表示,自2008年榜單建立以來,東莞6次排名全國第4位,僅有2009年列第5位。
中國外貿百強城市評選由海關總署統計部門完成,評選標準包括水平競爭力、結構競爭力、效益競爭力、發展競爭力和潛力競爭力五大分項共25個指標、計算得出我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外貿綜合競爭力分值,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在今年的排名中,東莞外貿總值規模大,發展后勁足成為提升東莞排名的主要因素。
多位專家和外貿企業人士認為,近年來東莞轉型升級成效有目共睹,但空間也依然很大。東莞應當借助產品更新換代、新興市場開拓、貿易方式創新等路徑,重構自己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角色定位,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品牌”。
1.外貿水平競爭力排名第五
在“水平競爭力”分項中,東莞排名第五,該分項包含6個指標,分別是:外貿總值在全國的比重、企業平均進出口規模、人均進出口額、外貿依存度、變差優勢、外貿平衡度。
海關總署表示,衡量城市外貿水平不等同于單純的規模比拼,需要從企業平均實力、相對發展速度、進出平衡度、經濟外向度等多角度進行綜合評價。
東莞在“外貿總值在全國的比重”、“人均進出口額”分別排名第五、第三。在“外貿依存度”上,東莞連續兩年排名第三,但也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參評城市指標平均值自2012年開始呈全面下降趨勢。海關總署對此表示肯定,這說明外貿強市的經濟增長正逐步從靠外需拉動向內需驅動轉變。
不過,由于中小企業眾多和內地城市出口突飛猛進,東莞在另外三項指標上表現不佳。
2.東莞依然受外商青睞
海關總署認為,“發展競爭力”排名是東莞排名靠前的重要因素,“東莞引進的重大項目逐漸釋放產能,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榮登榜首位置”。
“發展競爭力”四指標中,東莞“外商投資設備人均進口額”排名第一。該指標用來衡量各城市吸引外商投資轉移的能力,一定程度反映了外資引進水平。這是榜單發布以來,東莞首次排名第一。而“人均實際利用外資額”東莞排名第二。
海關總署分析,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壓力,外商對我國制造業領域的投資有所降溫。2014年,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下降12.3%,外商投資設備進口560.7億元,下降8.1%.在總體下降的情況下,外商投資設備更趨向選擇沿海外貿傳統強市和有特色產業的內陸城市。而東莞依然受外商投資青睞,制造業吸金熱度不減。數據顯示,東莞的外商投資設備進口額實現成倍增長,表現矚目。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室主任沈桂龍認為,中國在低端產品出口方面處于全球最領先位置。境外投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東莞為代表的國內大量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綜保區、保稅港區,集中了大批“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型產業,這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強有力支撐,是對外出口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3.“優進優出”開放格局呼之欲出
海關總署認為,當前,單純追求規模的高位突破已困難重重,從對規模和增速的關注轉向對質量和效益的追求勢在必行,“優進優出”的開放型新格局呼之欲出。
在“效益競爭力”分項中,東莞總體排名處于第20位。但其中“一般貿易出口產品高度化”指標靠前,東莞居第5位,這一指標用于表現一般貿易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而2008年,東莞指標僅排在第29位。“出口收益率”指標東莞從2008年的18名上升到11名。
海關總署分析,包含東莞在內的外貿強市內資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加工貿易產業鏈也在延伸。“加工貿易增值率”中東莞排名較2013年提升3位,排名185位。
不過,在“結構競爭力”中,東莞未進入30強,廣東省僅廣州市進入前30名,排名第16.這一分項中包含“全產品出口高度化”、“市場多元化”、“產品多元化”三個指標,評估城市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高低、出口產品和市場的分布均衡性等。
海關總署表示,“全產品出口高度化指數”代表著一個城市所有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有所提升,以微弱優勢領先于長三角。
但是,在市場多元化方面,珠三角城市的出口市場和數量較為集中,主要為香港、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旦遭遇全球型貿易波動,這些城市對市場變化抵御力差的弱點將會暴露。因此還要繼續開拓東盟、非洲、拉美、東歐等重點市場和新興市場。
在產品多元化上,長三角出口品種愈加豐富,而珠三角仍以傳統優勢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仍然較大,而進口大都是生產電子信息產品所需核心零部件和基礎原料產品。相比之下,長三角初級產品出口規模極小,已經形成了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導的出口格局。
因此,珠三角在產業高度超越長三角的同時,仍然難掩多元化指標的劣勢。
4.“產能過剩”變成“產能過期”
沈桂龍認為,金融危機前,“中國制造”基本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是跨國公司全球布局的一個環節,缺乏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技術實力過硬和品牌影響力較強的本土跨國公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梁立俊說,以加工貿易為特征的產業經濟、經濟結構以及外貿結構是東莞經濟騰飛的動力,但是由于這種成功的模式長期持續,致使東莞經濟發展對此形成強依賴。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依賴強度不斷加大,轉型成本不斷上升,最終成了東莞經濟轉型升級的惰性和阻力。這一模式下,一是面臨技術和工藝來自外部供給,缺乏內部的創新動力。二是這種模式依賴海外市場,而海外市場渠道多掌握在外商手里,不利于形成本地的市場開拓力量。“歐美國家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和技術升級,”東莞制造“的模式,也正在由產能過剩向產能過期轉化,也就是說過剩部分的產能極有可能被歐美的新技術替代而過期,最終遭到淘汰。”
他說,歐洲有可能通過工業4.0重新主導全球制造業,甚至以此替代,進而淘汰新興國家過期的,甚至現在看來是高新技術的制造業產能。“東莞制造”正處于可替代范圍,未來5—10年過剩產能就會面臨完全過期而被遺棄。“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不抓住工業4.0這個龍頭,‘東莞制造’的真正危機還在后面。”
■東莞外貿百強城市歷年排名
●2008年:排名第四
東莞13000家外資企業中,關停、外遷865家,約占7%,深圳、上海、蘇州、東莞奪得綜合競爭力前四名。
●2009年:排名第五
東莞600多家外資企業關停外遷,外貿進出總值和外貿依存度等指標呈現大下滑。
●2010年:排名第四
2010年11月,東莞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之一,“人均進出口額”亞軍寶座提升了總體排名。
●2011年:排名第四
一般貿易出口產品技術高度以0.8%的年均增速提升,外貿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7590家猛增至2011年的8778家。
●2012年:排名第四
東莞加工貿易成本優勢正在減弱,但已經形成的制造業優勢不會被輕易取代。
●2013年:排名第四
在人口紅利漸弱、資源環境疲憊的現實困擾下,主要外貿城市通過“騰籠換鳥”等一系列轉型升級政策釋放動力。東莞躋身綜合競爭力30強。
■觀點
全球產業重組中東莞咋辦
沈桂龍認為,2009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進出口國。“從總體上看,中國作為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的身份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變,但量變正在積累,中國貿易競爭力正在改善。”他認為,“中國制造”正在改變質次價廉的形象,加工貿易的比重在不斷降低,一般貿易比重不斷提高。東莞近年來的表現也呈現出與“中國制造”類似的變化。
今年上半年,東莞實現進出口總額4700.4億元,增長3.0%.其中出口2910.9億元,增長9.4%.全市實際吸收外資24.1億美元,比增8.7%,合同利用外資31.1億美元,比增36.1%.這些數據與榜單對東莞發展情況評估相符。
但市商務局也曾表示,今年東莞外貿增長壓力依然不小,主要體現在主要原材料和能源進口量價齊跌、外幣貶值降低出口競爭力、跨國公司開啟“中國+1”模式分流訂單。市商務局提出了突破外貿增長、招商引資、技術資本、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制度設計等六大“瓶頸”的目標。
暨南大學教授封小云說,東莞應當把視野放到全球外貿體系當中來。目前全球與互聯網聯接的新技術革命的推進下,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的產業版圖在重組,必然引致貿易結構的變化。互聯網時代已經使全球扁平化了,在一個平的世界中競爭,無論是先進國家還是后發國家,機遇是平等的。東莞不要過多依賴過去的模式和現有的地位。東莞能做的是如何在國際產業版圖重組中贏得競爭優勢。
她認為,作為制造業基地,東莞更需要考慮培育地區發展能力,包括創新的體制、創造性要素與資本的培育,以及創新的服務輔助機構等一系列因素。“今天‘中國制造’與中國貿易已經是全球第一,關鍵的短板在‘能力’。我們的制造能力、在全球利用市場的能力低下,東莞應當將能力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因為能力不足,地位也會喪失。”
長期從事外貿業務的東莞東信公司總經理莫燦威說,過去東莞外貿企業就像個“花農”,只負責種花,種子哪來、花賣哪去都不需要操心。金融危機后,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局限性,也在試圖建立自己從花類設定、種子購買培育、種植、銷售一條龍服務鏈。“這對于過去的外貿企業特別是工廠做品牌,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東莞市跨境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東莞應當高水平嵌入供應鏈之中。“過去我們是‘世界工廠’,在整個鏈條中我們只是一個車間,是產品的具體生產。未來我們要力爭做好外貿全流程供應鏈,從設計、研發、檢測、銷售、售后實現‘東莞品牌’。那時‘東莞制造’就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世界品牌’。”
梁立俊認為,東莞外貿必須轉型,根本上是“東莞制造”的轉型。東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過去被反復拖延,如今只有置于死地而后生一條出路。目前,“東莞制造”要爭取在較短時期內解決東莞品牌建設,技術創新問題,通過“互聯網+”、“創新+”、“金融+”,完成內部的轉型升級,與歐洲的工業4.0接軌,未來的東莞的貿易地位會在當前規模、模式和結構的基礎上有徹底的改觀。以強大的創新工業支撐的東莞對外貿易,其對外輸出的將不僅僅是實物產品,而是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等。這樣的對外貿易格局就不僅僅是出口數量的概念,而是產業領導地位、高附加值以及科技主導的概念。一句話總結:東莞未來的經濟發展有賴于東莞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東莞未來貿易定位也依賴于東莞的制造業轉型升級。至于跨境電子商務,以及新型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生長發育,如果離開了東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