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會上各種工業機器人“大顯身手”,專家表示——
珠三角“互聯網+制造”將做得最好
一臺藍色的機械臂優雅而又精確地把雞蛋從一個盒子里“拿”到另一個盒子里,周而復始,不知疲倦,雞蛋也一直完好無損。研發和生產這一工業機器人的東明機電的董事長謝偉對記者說,現在只是演示速度,實際工作速度是現在的100倍。
在本屆高交會,代表著最新制造業水平的各種工業機器人“大顯身手”,正在與珠三角制造業碰撞出新的產業火花。自動化的貼片機、點膠機向人們展現精度和自動化的時候,很多人常常忽略了它們真正工作起來對于生產線效率的巨大提升。
目前,工業機器人在珠三角很多制造業企業得到快速推廣,對于效率的改變顯而易見。再加上“互聯網+”對于制造產業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這為“世界制造工廠”的珠三角無疑帶來了新的機會。有專家表示,珠三角將是“互聯網+制造”做得最好的區域。但從嘗試到結合,工業機器人如何解決和人力的協調配合?引入工業機器人和“互聯網+”就是智能制造了么?這個過程或許并不簡單。
需求日增智能機器人受熱捧
在高交會一號館的寶安展區內,一臺工業機器人正在自動檢測4個手機膜,旁邊的液晶屏顯示整個檢測流程,出現質量問題會及時提醒,而這些檢測信息也會自動傳輸到檢測系統……這是深圳中源智人科技帶來的“精密智能裝配檢測機器人”正在工作時的情景。
中源智人科技業務經理劉強今年是第三次參加高交會。已經是中午1時了,他還沒有時間去吃午飯,忙著接待客戶。“今年參會的最大感受是,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受到加工制造企業的歡迎了。”劉強笑著說。
2009年,該公司最早推出智能機器人的時候,市場推廣很難,很多加工企業都不知道生產線上哪些崗位需要用到機器人,也沒有專門的部門可以接洽。不過,這種情況在近兩年有了很大變化,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企業逐漸興起一股“機器人”潮。
在電子加工車間,一個精密電子配件的檢測需要幾個工人,而一臺智能機器通過圖像、機器人和系統集成技術,成為會識別、會思考的智能圖像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實現24小時無疲勞工作,檢測準確度達到0.05毫米,這種機器人已經被很多知名手機廠商選用。而該公司智能機器人的銷量也從前幾年的幾十臺增加到了150臺左右。
劉強說,珠三角地區電子等制造業企業數量多,近幾年來這些企業開始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而通過研發和裝備智能機器人及相關產品是進行轉型升級的手段之一,“機器人的應用和推廣對企業解決‘用工難’,促進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的應用和發展,已經從單臺機器人擴展到數字化工廠。
機器人帶來什么?
不僅是效率提升
在珠三角,目前機器人在很多制造業企業得到了快速的推廣,例如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療設備、金屬制品等領域。
工業機器人的上馬立刻引來一個話題,機器與人之間如何協調。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執行理事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宋曉剛表示,使用機器人對于企業降低人力成本非常重要,“目前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招工都不太好招”,其次對于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人是會生病的,包括熟練程度的不一樣,但是機器人是標準化的運作,如果你把生產流程融入生產當中,是穩定的成本。”
據悉,珠三角的衛浴產品,建材、家具、家電等批量定制應用家具制造等產業,在拋光、噴漆等環節上使用工業機器人,不僅僅從人工成本節約,而且提高產品質量,明顯感覺質量穩定性提升了。
而物聯網和智能機器人進入生產車間,確實大幅減少了企業人工成本。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華高科”)營銷技術部負責人王勇軍告訴記者,風華高科過去員工最多時有1.2萬人,目前只有5300人左右,但是產能翻了好幾番,而且智能化越來越高。“由一個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轉變為一個智能生產企業。”王勇軍說。
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中每1萬名員工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僅為36臺,低于世界平均的66臺。面對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勞動力的短缺,宋曉剛認為,市場經濟會倒逼企業要使用工業機器人。
記者了解到,一臺中檔工業機器人的價格是20萬,回收周期1年半,生產效率可提高20%-25%,而這對于制造企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除了提高生產效率外,一些生產環節造成的工傷較多,用機器人代替則可以解決企業面臨高額人身賠償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
企業不再只是生產者
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以及自動化的升級則被認為是珠三角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的必須完成的一步。
王勇軍所在的風華高科營銷技術部就是該企業為了適應“互聯網+”今年新成立的,“為了能與客戶有更多接觸,更能滿足客戶的技術要求。”王勇軍說。
有珠三角制造企業的展商告訴記者,現在對于工廠而言,大批量的訂單越來越少,一些個性化訂制化產品的小批量訂單則越來越多,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才是最重要的。
這在電子通訊行業尤其明顯。隨著全球通信和家電產業產品升級,我國電子元器件也將進入一個井噴式發展時期,而對于企業來說,“互聯網+”是不可避免的。電容、電阻等產品要更小型化,而且要用WiFi模組,讓家電、通信設備能互聯互通,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精密度要更高,也要利用物聯網為生產服務,“在生產車間,一些崗位用智能化越來越高的機器人,而且與客戶也要互聯互通,隨時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要求。”
華為、中興、格力、美的、海爾、飛利浦等國內外知名的手機和家電品牌都是風華高科的客戶,在“互聯網+”時代,公司也充分利用物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優勢,把服務延伸到客戶端。客戶可以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直接下單采購產品,如果需要的產品沒有,客戶可以通過網絡把產品設計發給公司,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再只是一個生產者,還是服務提供商。”王勇軍說:“比如海爾等一些合作企業,經常在產品生產前,就會把電路圖發給我們,從產品優化的角度,與對方企業一起研究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降低生產成本。”雖然企業小訂單越來越多,個性化產品的成本比大訂單標準化產品的成本仍要稍微高一些,但是隨著智能化應用的推廣,個性化產品的成本也在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