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寶成參加“市長圓桌訪談·加快科技創新”節目
“創新尚未成功,東莞仍需努力”
11月30日,東莞市市長袁寶成來到廣東省政府門戶網站和南方新聞網的訪談直播間,與佛山市市長魯毅、中山市市長陳良賢共同參與“市長圓桌訪談·加快科技創新”節目。
袁寶成認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是“政(政府)、產(企業)、學(學校)、研(研究機構)、用(市場用戶)、介(中介機構)、金(金融支持)”七大要素。這七個要素是一套組合拳,缺一不可,又各有側重。“并不是說今天東莞已經成功了,但我認為,有朝一日把七個要素作用發揮到最好,那就成功了。”
袁寶成還回答了關于東莞“機器換人”、“創新中軸線”、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東莞制造2025”等方面的問題。他說,希望東莞將來空中飛的、路上跑的、工廠用的和家里服務的機器人都越來越多,大家都能來東莞買機器人。他還現場為東莞創新中軸線做廣告:“希望大家都能來東莞創新創業!”
訪談結束時,袁寶成說:“創新尚未成功,東莞仍需努力。東莞將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希望今后在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再立潮頭”。●南方日報記者段思午南小渭
談機器換人
機器人產業將帶來新的紅利
“機器人產業是東莞的第二次人口紅利。東莞將來空中飛的、路上跑的、工廠用的和家里服務的機器人都越來越多,大家都能來東莞買機器人。東莞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力爭把東莞打造成中國機器人產業先行城市、中國機器人應用最佳城市、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最有潛力城市。”
作為制造業大市,機器人產業在東莞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而且近年來也已初具規模。東莞擁有工業企業4萬多家,只要每家企業換一臺智能裝備,就有4萬多臺的龐大市場需求,發展機器人產業擁有很強的市場支撐和很好的基礎條件。
近年來東莞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已蔚然成風,東莞從2014年9月開始連續3年每年安排2億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機器換人”,至今已有622個項目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總投資53.2億元,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0.9%,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東莞還與國開行合作,采取租賃金額80%國開行貸款,融資租賃公司承擔20%的方式,讓企業“零首付”、“零門檻”租賃或購買設備,幫助企業解決“機器換人”的資金難題。
機器人產業對東莞科技創新有何意義?
袁寶成說,東莞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地人口只有100多萬人,而流動人口有近千萬人。過去東莞的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賺到第一桶金。近年來,隨著勞動力不足、用工成本上漲、區域競爭壓力加大等因素發生變化,東莞轉型升級到了非常關鍵的階段,迫切需要發展一個更符合城市未來的產業。唯有發展機器人產業,才能緩解勞動力不足、用工成本上升和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三大壓力,才能形成“東莞制造”的一個新業態。“東莞改革開放以來吸引了大量低廉勞動力就業,是賺取了第一次人口紅利,那么現在發展機器人產業,就是在賺取第二次人口紅利。”
袁寶成說,“機器換人”給企業帶來的實際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機器換人”把人從笨重的、臟亂差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既改善了生產環境,也提高了人口素質。“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學習新的知識。”
東莞正全力扶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大連機床、廣東省智能機器人協調創新研究院、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平臺載體也將相繼在東莞落戶。
袁寶成說,目前,東莞主要推廣的是工業機器人,未來服務機器人比如掃地的、養老的機器人都是東莞重點打造的產業。東莞兩個機器人研究院——廣東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目的就是提高機器人制造的技術水平。“不要老是用外國的機器人換中國的人,還是多用中國的機器人換中國的人。”
袁寶成還表示,東莞將向佛山老大哥學習,做智能裝備產業基地。未來東莞空中飛的、路上跑的、工廠用的和家里服務的機器人都越來越多,大家都能來東莞買機器人。東莞將力爭打造成中國機器人產業先行城市、中國機器人應用最佳城市、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最有潛力城市。
談創新中軸線
實施得好將很有發展前景
“提出創新中軸線要感謝南方日報東莞記者站的同志們,是他們和松山湖一起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我們壓力也很大,周邊深圳、廣州都是老大哥,但近水樓臺也是先得月。這里是東莞的創新走廊,歡迎大家都來東莞發展。”
今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示同意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東莞松山湖(生態園)高新技術開發區納入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東莞將按照“1軸+2核+N城”的思路,規劃建設東莞自主創新示范大區域。其中,1軸指的就是“創新中軸線”,2核是統籌松山湖、生態園兩個園區,N城是兩個園區周邊8個鎮街范圍內的各類科技城、創新城、孵化園等創新載體。
袁寶成說,要感謝南方日報東莞記者站的同志們,是他們和松山湖一起首先提出了“創新中軸線”這個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是在概念階段,但如果組織得好、實施得好,將是很有發展前景的舉措。
“創新中軸線”位于東莞中部,從北向南沿著松山湖新城路——生態園大道貫穿東莞核心區域,形成全長26公里的創新廊道,輻射覆蓋面積達到580平方公里。在“創新中軸線”范圍內,有總面積10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生態園)國家高新區,有世界級水平的國家重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有高新技術企業比如華為、酷派等,還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了東莞市區域內最豐富的創新生產因素,是目前東莞市內最具創新發展潛力的區域。東莞希望用“創新中軸線”這一概念,加強對現有創新資源的統籌協調、開發利用,增強對市外創新資源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出一個東莞的“硅谷”和中關村。
袁寶成說,創新七要素在這條中軸線上非常齊全,東莞將按照區域創新走廊的目標推進這一項目。“壓力肯定很大,深圳、廣州都是老大哥,東莞和他們都有差距。但是壓力也是好處。大河漲水要流到小河里來,深圳廣州漲滿流出來,東莞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袁寶成說,希望包括佛山、中山的企業,大家有興趣的都能來東莞發展。
目前,東莞已經出臺了支持松山湖超常規發展的40條政策,加快建設位于軸線內的大學創新城等創新平臺,正在啟動區域內軌道交通、有軌電車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還將繼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益共享問題,“創新中軸線”是以經濟區理念推動開發建設,不可避免要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在市鎮兩級、鎮與鎮、鎮與高新區之間,需要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合作與利益共享機制。二是規劃對接問題,在產業技術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對接等方面,還需要加強統籌協調,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發展的資源配置體制機制。
談跨境電商
市長誠邀網友來莞做電商
“跨境電商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外貿’或者‘互聯網+進出口’。目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有東莞的產品,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采購量,東莞排名全國第二位。網友有興趣可以來東莞跨境電商產業園看一下,一定能找到商業合作機遇。”
訪談中,有網友在線提問說,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正成為“東莞制造”出口的新渠道。他有意來東莞開展這方面業務,不知道東莞對跨境電商有何扶持政策。
袁寶成現場邀請這位網友來東莞看看。
東莞是外貿大市,2014年進出口總額達1625億美元,出口近1000億美元。
袁寶成說,跨境電商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外貿”或者“互聯網+進出口”,是把互聯網的理念用在外貿領域。如何把外貿做得更好,東莞黨委政府非常重視。
為了推動包括跨境電商在內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東莞設立每年1.5億元的電子商務專項資金,對電商銷售企業、服務企業、園區、專才、總部落戶等進行鼓勵扶持。去年7月1日,東莞在全國率先啟用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發出跨境電商貨物通關第一票。2014年,全市共發出國際小包1232萬件,同比增長138%,日均3.9萬件,東莞“速賣通”跨境電商交易額升至全國第七。目前,全市有跨境電商企業3500家,2.7萬家制造企業以不同形式參與跨境電商,其中超過7000家工廠直接從事跨境電商交易。
袁寶成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國際郵政小包業務日均9.7萬件,其中9月份日均達19萬件。“‘雙11’估計更大了,目前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有東莞的產品,像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采購量,東莞排全國第二位。”
前不久,投資2億元建設的東莞跨境電商中心園區已經投入運營,東莞市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也同時上線。中心園區將構成包括關檢監管點,出口監管倉、進口保稅倉、小微電商公共倉、大中型電商企業自用倉,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在內的“一點四倉一平臺”體系,深入推進跨境電商“三互”(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改革,實施“園區倉儲+公共平臺+智能核放”的跨境電商通關模式。
同時,將依托中心園區的信息系統對接全市其他跨境電商產業園,通過全鏈條信息化的方式協同松山湖、虎門、虎門港、長安、大朗等鎮街園區的跨境電商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東莞還將還將進一步加大在跨境電商項目投資、稅收征管、金融創新、監管服務、土地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努力培育全市跨境電商的全產業鏈條和生態體系。
袁寶成說,東莞這個領域今后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網友有興趣可以來東莞跨境電商產業園看看,一定能找到商業合作機遇,“可以把你的產品推到國際上去,也可以把國際上好的產品拿進來”。
談東莞制造
有望轉變為“制造強市”
“東莞是全國率先出臺對接‘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政策的城市,今年出臺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也嘗到了一些甜頭。東莞必須向德國人學習,我們相信東莞制造業總量、產品質量都會提高,制造業的基礎地位更加鞏固,實現從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的轉變。”
東莞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超過全國百分之一的工業總產值。今年初,東莞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提出工業總產值翻一番,實現1萬億元向2萬億元跨越,工業增加值率從20%增加到30%,接近日本、德國等國水平的目標。
現場媒體觀察員提問:十年后的“東莞制造”將是什么樣的呢?
袁寶成說,東莞是一座靠制造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是“三來一補”把東莞的制造業做起來了。美國人說廣深高速塞車,美國的電子產品價格就會受影響。1978年東莞的工業產值是4.2億元,而2014年已經達12000億元,增長了2800多倍,占到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市集聚了近4萬家制造企業,全球每6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產自東莞,每10雙運動鞋就有1雙產自東莞,平均每5個人就擁有1件產自東莞的毛衣。
袁寶成說,東莞是制造大市,還不是制造強市。現在全市70萬家市場主體,制造業企業有17萬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有4萬多家,真正在全球有影響力的企業還遠遠不夠。“我是有點臉紅的,佛山一報就有一大批,中山也有不少好企業。”但是,東莞必須堅持制造業立市。“東莞位于廣深之間,金融物流這些服務業競爭力不夠。所以我們必須做制造業,向德國人學習。”袁寶成說,相信有朝一日,制造業發展得更好,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也都能發展起來。
今年提出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主要是六大工程,包括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創新制造、優質制造、集群制造、綠色制造等。袁寶成舉例說,東莞以“機器換人”推動智能裝備產業發展。過去東莞只有不到100家機器人制造企業,今年已經超過200家了,智能制造企業超過400家。在服務型制造領域,以后市民可以自己編輯圖案,從網上發到大朗鎮的毛織廠,就可以做出個性化的產品。東莞還在開展“綠色制造”,希望能耗更低。
袁寶成說,六大工程現在的效果越來越好,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相信東莞制造業的總量會增加,東莞制造業產品質量也會提高,制造業的基礎地位未來還會繼續鞏固。他相信,經過10年左右努力,東莞將從制造大市轉變為制造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