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籌備,三天盛會;聚6000余件創新設計精品,邀全球逾百位設計大師;迎來15萬觀眾共享設計與黑科技盛宴,其中包括40個大型專業企業團隊和25所高校設計專業領域師生團隊;中外產業對接980次,初步達成合作意向700項……11月8日,第四屆深圳工業設計大展在深圳會展中心落幕。
大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具體承辦,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聯合協辦,由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
這是一次展示深圳乃至全世界工業設計前沿風向的盛會。以“設計·連接”為主題,大展在展示最新工業設計成果的同時,也展示了從業者們對工業設計發展方向的思考,對未來藍圖的勾勒,以及“設計”對“創新”的無限驅動力。
“這是我第一次來深圳,看到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大展非常有意思,展品的質量非常高,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候任主席路易莎·博切多表示,“深圳也是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推廣設計的重要地點之一,因為深圳的國際設計資源與設計視野都非常棒,深圳正在成為世界工業設計的先鋒城市,優秀人才聚集,產業配套完善,是最適合設計師實現夢想的地方。”
1 為“中國智造”注入新活力
創新因子一早融于深圳這個“設計之都”和“創客之城”,對于深圳人來說,去逛一趟設計與黑科技融合的展覽正在成為生活常態。
過去的這個周末,是設計師和創客們的嘉年華。聚焦國際前沿設計,展示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無人機、虛擬現實、開源創客、智慧生活、眾籌平臺、加速器、孵化器等領域的最新設計及技術的第四屆深圳工業設計大展在市民中心舉行。
純電動SUV概念車“第六元素”、智能制造數字家具、工業智能無人機、阿爾法蛋智能機器人、Misfit Shine2、智控航拍無人CONDOR、Insta 360 Nano全景相機……這些傳說中的黑科技來到每一個參觀者的眼前。承辦方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封昌紅認為,未來,批量生產、大規模制造肯定會被定制和智能制造替代,如何讓創新落地?工業設計可能是第一承接點。本次大展上,我們希望真正展示出工業設計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通過本次展會,一方面可以讓觀眾借助這些黑科技精品提前體驗未來智能化的生活場景,另一方面展示工業設計與科技創新結合的轉化成果,并探大力推動設計與創新、創業的融合發展,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為中國智能制造注入創新活力。
據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1月8日中午12時,組委會接待中心的15萬份導覽圖已經被領取完畢,共有武漢展團、青島展團、江陰展團、順德工業設計協會、康佳集團工業設計中心、富士康、OPPO、比亞迪、騰訊光子設計中心、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興通訊、雷柏、創維、齊心集團、TCL、艾美特、銀寶山、賽格等40個大型專業團隊到現場觀展,尋求設計合作商機;吸引安陽工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工業大學、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仲愷工作室等25所全國各大院校設計專業領域師生組團前來觀展,進行人才交流及學習。展會參觀人數超過15萬人次,其中本地觀眾71211人,省內觀眾26400人,省外觀眾11000人,港澳臺觀眾17352人,海外觀眾24037人。
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在會展中心5樓簕杜鵑廳舉行的“設計·連接”國際工業設計高峰論壇活動的千人場座位被“擠爆”,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師和企業家,更有多位慕名而來的國外智能硬件、制造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參展商和觀展商。
2 大展凸顯產業對接功能
深圳工業設計大展定位于全球設計的最前沿平臺和業界風向標。在創新創業的時代,今年的大展尤其注重以工業設計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及“萬眾創新”。以此,產業對接功能展示極為重要。封昌紅介紹,自首屆大展起,組委會便注重促進展會中外產業對接。
首屆大展中丹設計日促成的OCUP智能水杯,意大利天才設計大師斯蒂凡諾·喬凡諾尼牽手深圳企業合作開發的REED智能手表成果顯著;第二屆大展白狐工業設計與雀巢及奧克斯攜手一站式合作,美國工業設計巨星凱瑞姆·瑞席牽手風格派“馬卡龍”設計成果不凡;第三屆大展啟動“1+5:設計×制造業”的配對形式,深圳市凱瑞姆瑞席設計有限公司與韓國ecojun設計公司、斯洛文尼亞gigo design設計公司與深圳市晟邦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合作設計成果收獲顯著。
她介紹:“今年展會三天,共實現中外企業對接980次,其中初步達成意向700次,落實項目前期合作400余個。”
本次大展展商深圳市上善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鄭冬平介紹,參展三天,一方面在品牌形象推廣方面所有收益,另一方面積累了很多意向客戶,也增加了跟國內外同行交流的機會。“今年現場比去年增加了很多尋求合作的專業觀眾,在展會現場的每個設計師談成的初步合作意向平均達到8至12項,三天共達成152項合作意向。”
成立五個月,深圳市花卷品牌傳播有限公司第一次參加了大展。公司創始人宣萍告訴記者,此次參展的一款創意iphone手機殼—廢柴系列大受歡迎。這款手機殼采用非常輕和柔軟的高分子專利材料,但是遇到猛烈撞擊的時候會迅速收緊分子團,變成堅硬的固態來保護自己。“這材料估計走過的每個人都摸了一遍,手機殼展會零售的情況也超乎意料的好。”
談到大展,她說,從前看展看了三屆,今年是創業5個月后參加的第一個展會,感觸頗多。“首先市場對創新產品的接納度明顯提升,消費升級下的用戶從以前關注‘產品造型’進展到現在關注‘場景氛圍’。設計學生到展的人次都要超過從業者,創新教育上的投入有了成效。展會也比以前更有‘技術壁壘’,結合發布會和全景視野的一些新媒體推廣手段,更科技范。”
總體而言,鄭冬平認為“今年的大展比去年不管是展會本身還是觀展商都更專業,對參展的設計企業來說,更專業意味著氛圍更好,轉化率會更高。”
3 中西設計大師“同題作文”
一款緊密的手表機芯,在國際工業設計大師Michael Young和深圳著名設計師、國內腕表領域唯一紅點至尊獎得主張建民的設計語言下,分別會怎樣呈現?
在大展的CIGA Design展臺,一個東西方大師同臺獻藝的呈現方式引人注目。張建民介紹,此次大展展出了CIGADesign與國際著名工業設計師Michael Young聯合推出CIGADesign大師系列的麥克爾楊款、工匠款兩款產品的手板和海報——兩款產品延續CIGADesign極致鏤空機械腕表系列“看得見的光陰”的設計理念。“
“在上一次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上,Michael Young看到了我的作品,他非常喜歡,于是通過工業設計行業協會找到我,說想要跟我們合作一款手表。過去我們總是邀請國外的設計師為我們來做設計,但現在有國際級的大師主動要跟我合作,我當然愿意。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呈現,東西方的設計師,基于同一個品牌,同樣一個機芯,分別做一個完全在東西方文化下不同的對時間和手表的理解和表達。”
張建民介紹,Michael Young用他獨特的設計語言闡述對時光的理解,他的設計既充滿活力又休閑自在,圓潤的設計表達時間逸動的美感;工匠款是由自己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設計,外方內圓的設計更能體現東方人的處事原則。
這個展示在現場引人矚目。一位專程前來的年輕工業設計師告訴記者:“作為一個設計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設計理念下,高下難說,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作為產品,好設計可能需要真正放到市場上去經受考驗。但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展示,讓我們看到中國設計在多年發展后的進步以及中國設計師的自信正在不斷顯現出來。”
如果說CIGA Design與Michael Young的合作,代表了中國原創與國際設計接軌,那么在展會上,還有更多西方的設計師在中國找到了落地的機會和與同行交流的通道。
來自丹麥國際展團的HANS THYGE&CO表示,今年大展匯聚了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和設計作品,是推動設計交流的一個好機會,是一個公司推廣的絕佳平臺。“我們收到合作意向的老客戶有4家企業單位,新客戶有15家企業單位,主要來自香港、東莞、深圳、廣州等城市,主要做電商家具、木質家具、燈具以及新型家具等,他們對歐洲設計尤其感興趣。”
來自意大利的Design Pavilion則說:“展會的人流量不錯,配套活動如‘設計·連接’全球設計師設計之夜等活動我都覺得挺好的,可以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互動交流。深圳是一個不錯的平臺,我們可以在這里發展我們的生意,相信未來深圳會成為亞洲的設計之都,所以明年我們還會再來參加大展,希望展會規模越來越好,展示更多領域的設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