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6》,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6466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9.4%,與上年基本持平,同比增速為7%,保持略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的平穩發展態勢。
而在廣東,2015年加快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步伐,海洋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達1.38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8.9%,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1.3%,連續21年領跑全國。海洋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逐步突顯,傳統海洋產業不斷優化提升,新興海洋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1.6:43.5:55,海洋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加大,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除了海洋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我省在海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努力探索協調發展模式,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提升
從海洋各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2015年廣東海洋傳統產業總體發展平穩,部分產業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海洋新興產業、海洋服務業穩步發展。總體上講,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優化,發展勢頭較好。
在水產品流通與服務方面,我省優化市場布局結構,重點推進電商渠道業務,繼續加強非美市場業務開拓,在“走出去”的基礎上,積極實施“引進來”的全球海產精選戰略。
2015年,面對新的市場形勢,以中海油南海東部、西部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海洋油氣企業積極應對,優化勘探部署,實施降本和增效措施,同時加強市場開拓,推進技術研發和應用,海洋油氣產量保持平穩增長。
全省船舶工業2015年克服了航運市場持續蕭條等困難,實現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行業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等目標。
海王生物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3.9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97%。健康元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1.80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6.13億元,升幅約為17.19億元。
隨著建筑業告別高速增長階段,廣東海洋工程建筑業增速也有所放緩,但總體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
以海上風電為龍頭的海洋電力業發展良好,部分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我省是我國波浪能研究和示范建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尤其在波浪能研究、示范和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我省還加大對海水的直接利用技術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反滲透技術為主體的海水淡化技術產業群體。借力于海水淡化設備和技術的重大突破,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
我省沿海港口公司堅持換擋提速,加快由傳統物流向現代化物流轉型,同時搶抓南沙、前海、橫琴自貿區和汕頭海灣新區創新政策利好,重點在保稅倉儲、商貿服務、跨境電商等配套服務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實現了港口物流的健康平穩發展,確保了各項經營指標完成進度預算。
2015年全省濱海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省14個沿海地級以上市預計接待過夜游客2.73億人次、增長10%;實現旅游總收入7880億元,增長11%,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總量的比重高達76%。
以中船防務、三一重工等一批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呈平穩發展狀態。
海洋空間布局呈新格局
我省海洋經濟在產業不斷優化提升的同時,海洋經濟空間布局也在不斷協調發展。
2011年7月,國務院批復《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明確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布局為構建“三區、三圈、三帶”的海洋綜合開發新格局。“三區”是指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粵東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和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三圈”是指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粵閩海洋經濟合作圈和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三帶”則包括海岸帶、近海海域(含海島地區)、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護開發帶。
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試驗區的空間布局體現了廣東作為區域海洋經濟龍頭地位的作用。
以“三區”為例,其中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江門、東莞、中山和惠州7市海域及陸域。該區域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基礎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市發揮產業優勢和創新資源優勢,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海洋經濟新體系和發展新模式。通過聚焦臨海先進裝備制造、智能制造、“互聯網+”、綠色低碳循環等海洋高端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海洋產業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
“三區”中的粵東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包括汕頭、揭陽、潮州和汕尾4市海域及陸域,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粵東地區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僑鄉僑資、經濟特區等優勢,通過加強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協作,把潛在海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如深汕特別合作區動態保留的簽約投資項目已達152個,意向投資額2963億元等。
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包括湛江、茂名和陽江3市海域及陸域,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粵西加快建設湛茂陽臨港經濟帶,打造國家級重化工業基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先進制造業基地、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湛江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新開工項目44個、建成投產30個,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加大博賀港建設,推動建設濱海城市,發展臨港石化工業,實現港業城聯動發展。
抓住機遇讓藍色經濟更強
從海洋產業發展和海洋空間布局來看,廣東海洋經濟雖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但仍存在不少挑戰。而國家作出一系列涉及海洋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及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獲批為海洋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帶來了機遇,指明了方向。
有專家分析,現階段廣東經濟已經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海洋經濟是推動廣東經濟向前發展的重要平臺。無疑,新時期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又給廣東持續加大對海洋經濟的關注和投入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此外,中國的南海開發進入新階段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獲批為海洋產業的快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廣東打造海洋經濟升級版注入新內涵;世界海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為廣東實施“深藍科技計劃”提供了契機。
基于這些發展機遇,專家建議,未來我省在海洋產業發展上,應構建適應南海開發戰略的現代藍色產業體系。
具體而言,可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突破發展海洋新興產業,綜合廣東實際,應大力推進以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生物育種、海洋新材料產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及海洋現代信息服務業為主導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集約發展高端臨海產業;優化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及港口物流業;整合發展濱海藍色旅游產業;同時大力發展海洋現代漁業。
而在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方面,專家的建議同樣與藍色相關,即優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優化珠三角海洋經濟核心區功能,提升粵東粵西海洋經濟重點區發展水平,輻射聯動泛珠三角海洋經濟拓展區。
專家特別建議,我省應強化珠三角地區與港澳的輻射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合作發展機制,建立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體系,推動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跨省區海洋經濟發展合作及珠江—西江經濟帶等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共建海洋經濟示范區、海洋科技合作區。加大海洋科技研發投入,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海洋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