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科技創新大會上,姜大明部長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找礦大會戰時,專門提到兩個具有國際影響的案例。一是大慶、大港和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打破了國際權威的“中國貧油論”,二是粵北大型鈾礦田的發現,打破國際上“花崗巖無大型鈾礦”的斷言,為我國“兩彈一星”做出重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道,這顆震驚世界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所使用的鈾材料,絕大部分來自廣東。而一直扎根粵北山區的705地質大隊(現歸為廣東省地質局下屬第三地質大隊),是當年為國家尋找鈾礦立下赫赫戰功、由國務院命名的“功勛地質隊”。不過,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問題,近期業內對這段歷史出現了不同解讀。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專門奔赴韶關,跟隨第三地質大隊大隊長尤永春,一起查閱解密資料,走訪多位當年親自參與找礦的英雄地質人,以求還原歷史。
廣東在“十三五”期間,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包括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廣東曾經為國防建設和核電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有助于增進社會對鈾礦基本常識的科學理解,避免被虛構的影視文學和似是而非的網絡信息誤導,從而“談核色變”。
打破“花崗巖無大型鈾礦”論
自然界埋藏的鈾礦,不僅可以為生產核電提供重要原料,而且經過冶煉提純后,還可以用來制造保家衛國、讓侵略者聞之膽寒的核武器。鈾被稱為核工業的“糧食”,而鈾礦資源勘查是核工業產業鏈的最前端。
“作為全國排名第二的省份,廣東目前探明的鈾資源儲量已經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在出發前,廣東省地質局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廣東被公認為是全國幾個重要產鈾區中最具遠景和發展潛力的地區。
在全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鈾礦勘查累計投入鉆探工作量3500多萬米,完成了近1/2國土面積的航空放射性調查,累計探明350多個鈾礦床,居世界前列。僅“十二五”期間,我國就新增查明鈾資源儲量超過5萬噸。
然而,據原705地質大隊總工程師覃慕陶回憶,黨中央和國務院在1958年底決定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核工業時,我們還是世界公認的鈾資源貧乏國家,手里根本還沒有可以用來發展核事業的原材料。
1958年10月初,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放射性檢查組,奉命開展鈾礦普查找礦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發現了10余條鈾礦化或放射性異常蝕變帶,長達千米,厚度1至2米,呈近南北分布,有較大的前景。據此,廣東省第一個鈾礦專業隊——742地質隊就在韶關成立。其后,陸續新發現上千個放射性異常點,揭露評價了數十個鈾礦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由原來的742地質隊、744地質隊和705地質隊合并組建的705地質大隊的幾百名地質人,僅用了4年時間,就快速探明了201大型鈾礦,不僅率先打破我國當時無鈾可用的歷史,成為我國查明的第一個大型花崗巖型富鈾礦區。
“事實上,705地質隊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有些是半路出家、從別的專業臨時抽調過來的隊員,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只能一邊學一邊干。所以,全國的攻關項目在這樣一支隊伍身上首先取得突破,而且找到的還是一個大礦,當時很多業內人士都不敢相信。”在韶關市區一棟老舊地質家屬房里邊,當年擔任覃慕陶助手的王進元總工程師一臉感慨。
當時,全球地質學界都還流行著這樣一個通識:花崗巖不可能找到大型鈾礦。“誰知道,我們只用了4年,就在中生代花崗巖中發現了201大型鈾礦。此后,又探明211特大型鈾礦田,震驚了世界。”王進元說,隨著找礦的不斷深入,國家才陸續從全國各地抽調其他技術隊伍來支援廣東的鈾礦開采。
記者采訪的多位705隊老隊員還透露,當年經過一年多的淺部工程揭露后,大伙突然在認識與實踐上出現了一些矛盾,還差點把這個快要打到的大礦錯失了。當時看鉆孔,好像大有可為,但瞧坑道,卻又一團一包成囊狀,顯示開采價值不大。在這個關鍵時刻,一直堅持主張“主斷裂構造成礦”觀點的覃慕陶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在他那股實事求探索科學的牛勁的推動下,整個團隊始終沒有放棄,終于在1966年下半年在九號脈中深部找到了一條人們預想不到的富大礦體。1971年,探明這條脈帶的工業儲量相當于五個大型礦床的規模,這相當于原來預估數字的500倍。緊接著,探索花崗巖秘密的鑰匙被這支年輕的隊伍找到了。他們順藤摸瓜地對全區80多條脈帶進行了快速評價,一舉搞清楚了大、中、小型十多個礦床的工業儲量,前后用20年,探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特大花崗巖類型鈾礦田。
關鍵時期一年貢獻15公斤核原料
“國家領導人說,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正在等米下鍋,廣東705地質隊就送米來了。”尤永春引述705地質大隊原黨委書記胡昌永當年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家地質部表彰大會的回憶說,211大型鈾礦田的發現,不僅是世界找鈾史上的一次理論突破,也是偉大的實踐突破,這些早已記入國家國防核電事業和地質發展的史冊。
不過,筆者發現,很多民眾都是伴隨著大量解密文件的公布,才陸續知道廣東對國家找鈾事業的巨大貢獻。有讀者關心,鈾礦本身存在的輻射性,是否會對地質隊員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說沒傷害是假的。但對當時地質隊員來說,受到傷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王進元對筆者坦承,受制于當時科學發展的水平和地質勘查條件的普遍落后,前線隊員雖然在上級要求下盡量采取了防護措施,但這種防護還是比較有限的。尤其是對于一些滿腔熱情要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雖然有受專業的指導,但是更多是出于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奮斗。
王進元當年經常與大家一起鉆進坑道里邊勘查的情景。他告訴筆者,鉆工作業前一般會用探測儀器來分析里邊的輻射強度,沒有經過冶煉提純的天然鈾礦,輻射性并不強,所以坑道里邊最危險的還是氡氣的污染。不要說在坑道里邊,就是從通風口排到外面,呼吸進人體里邊,也會讓人犯困、渾身乏力、頭暈。
在廣大隊員的努力下,短短一年,705地質大隊就向國防工業辦公室上交了15公斤的重鈾酸銨。直到1979年,文件才解密:在中國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里邊,2/3的重鈾酸銨材料都來源于廣東,其中就包括201鈾礦。
■科普
鈾礦輻射沒那么可怕
鈾礦石真如“毒蘑菇”般可怕嗎?據科普中國介紹,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首先,鈾礦石有輻射,但并無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衣兜里放一個0.5公斤左右的鈾礦石,每天受到的輻射量與戴一塊夜光手表大抵相當。
其次,天然鈾的主要成分是鈾238和鈾235,這兩種鈾的半衰期分別為44.68億年和7.04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可以用天荒地老來形容。其實,鈾在衰變過程中,主要放出的是阿爾法粒子,并非危險的伽馬射線。阿爾法粒子的射線穿透性很弱,一張紙就可以將其擋住……
再次,高濃縮的鈾金屬和核電站中的核燃料是從“黃餅”(一種中間產品,約含80%的鈾氧化物)基礎上繼續提純得來的,工作人員只須戴著一副手套就可以捧在手里。
不過,鈾礦開采時重重的保護措施非常必要。鈾礦埋在地底長時間密封后,聚集了很多放射性物質,很危險,必須采取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