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作回顧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之年。預計全省生產總值達7.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以上;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2.28萬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039萬億元、增長10.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增長8.7%;城鎮登記失業率2.4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全力以赴穩增長
突出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全年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018.8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萬億元、增長10%。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55公里、鐵路運營里程134公里。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全線貫通,新開工贛深客專、深中通道、中科煉化一體化、華星光電11代液晶面板等重點項目。
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淘汰鋼鐵落后和過剩產能307萬噸、造紙落后產能9.658萬噸。國有關停類“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國有特困企業實現脫困427戶。認真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全省商品房去庫存2197萬平方米。推動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組建省屬國企專業化住房租賃平臺。金融機構杠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啟動省屬國企市場化債轉股等企業降杠桿工作,政府性債務保持較低水平。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下調社會保險費率,推進電力等價格改革,為企業減負超過1940億元。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占比提高到2.58%,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分別增長21%和55%,技術自給率達71%,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水平。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快,參建高校有48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狠抓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增加8000家、總量達1.9萬家。61家省屬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
深入推進改革攻堅和開放合作
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61.58萬戶、注冊資本金7.19萬億元,分別增長16.5%和39.6%?!耙婚T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全面推開,全省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達76.7%,省網上辦事大廳覆蓋至鎮街。
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7.6萬家,合同利用外資520億美元、增長1.3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水平提升,境外合作園區建設加快,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6.5%,實際投資增長65.3%,國際產能合作加強。吸收歐美發達國家實際投資增長14.1%。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扎實推進
粵東西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新增出省通道1條、連接珠三角通道4條。省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約15%,占粵東西北地區的比重達28%。第一輪全面對口幫扶順利完成,珠三角六市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89億元,引進產業項目2062個、總投資4204億元。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村村通自來水、農村公路路面硬化等工程進展順利,完成2903公里山區中小河流治理。
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完成電機能效提升224.9萬千瓦,關停淘汰小火電機組38萬千瓦。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發展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35.4萬輛,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約5萬輛。完成“三舊”改造5.2萬畝,節地率達35.7%。碳排放權交易和碳普惠制試點穩步開展。東江流域上下游水權交易試點扎實推進。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PM2.5、PM10年均濃度均下降5.9%。
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扎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各級財政實際投入2367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投入941億元,解決了一批關系群眾切實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殘疾人和孤兒生活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進入全國前列。棚戶區住房改造新開工8.1萬多套(戶),貨幣化安置率達19.8%,農村危房改造約12.08萬戶。城鎮新增就業147.1萬人,促進創業12.3萬人。全年共投入扶貧資金112.08億元,50萬相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