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潼湖生態智慧區首宗啟動項目——萬城智慧項目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首期將打造超甲級高端企業總部大樓——潼湖中心,這標志著“廣東硅谷”的規劃建設駛入“快車道”。
潼湖生態智慧區位于東江之畔,地處廣東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惠州潼湖濕地,這里水草豐茂、白鷺紛飛,景色怡人。這里未來將崛起一座創新之城,智慧區已經引進思科潼湖科學城、碧桂園創新小鎮等眾多高端創新項目,為惠州新一輪的跨越發展注入強大水經濟動能。
半城山水半城湖,惠州自古以來因水資源豐富而被譽為“水中之城”。汩汩東江穿城而過,水系密布交錯,僅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30多條。對于惠州而言,一部城市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水的關系史。
新常態下,如何構建新的人與水關系?當前惠州正在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惠州以“綠色化”為引領,在發展中保護水生態,在保護中發展水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實現互融共贏,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水定力為環保對擬投資數十億企業說“不”
日前,省環保廳發布今年2月全省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報告,惠州市5個檢測斷面(含3個河流型水源、2個湖庫型水源)水質級別均為II類水質,達標率100%。在惠州境內流經約180公里的東江干流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作為深莞惠及香港的重要飲用水源,惠州將東江視為“生命水”,東江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標準。
鋪開地圖,惠州這座萬余平方公里的城市分布著密集交織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水城格局獨特甚至罕見。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及其支流西枝江穿城而過,僅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約34條。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志峰教授表示,以東江水系為核心,大亞灣、巽寮灣、平海灣、雙月灣、紅海灣等大大小小的海灣以及東江、西枝江、西湖、紅花湖、潼湖等眾多河流、湖泊、濕地,為惠州綠色發展提供了“水生態”底蘊與“水資源”命脈。
這樣的水生態也決定了惠州要謀求更好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首先要守好水生態底線。
一家美國企業曾準備投資2億美元在惠州設廠,但其相關排放標準達不到東江流域標準,被惠州堅決拒絕;一家國內知名五金電子企業擬投資數十億落戶博羅,但該企業每天將排放2萬立方米污水,也遭到了政府的否決……
惠州正用一條條生態“紅線”、環保“高壓線”,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方式說“不”。“十二五”至今,惠州環保部門共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超過1000個,年均否決率超過10%。為一條江立一部法,惠州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后,首先以法制紅線守住綠色底線,制定并實施首部地方性法規《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為東江一級支流西枝江的綠水長流打下堅實后盾。為一條江,立一部法,從中折射出惠州對于“五位一體”綠色跨越發展道路的堅守。
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惠州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等規劃編制中,比如在全省較早制定實施《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以“碳規”為引領,大力推動“多規合一”等。
水治理“3個100億”大手筆系統推進河涌整治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在惠州,部分縣區已經開始探索建立“河長制”,由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扎實有效地開展河涌治理工作。三年前,馬過渡河是仲愷高新區的第一大臭水溝,惠環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當上“河長”后,著手開展整治,加強河沿岸的截污管網建設,讓馬過渡河迎來新生,如今成為附近居民散步的好去處。
像馬過渡河一樣迎來新生的河涌在惠州還有不少。沿著東江以及眾多中小河流部分堤段行走,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河暢、路通,水清、岸綠,人悅、景美”的畫面,而在幾年前,有的是人跡罕至的荒野一片,有的是人們避而遠之的“臭水溝”。
河流猶如一個地方的血管動脈,河流治理是激活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關鍵。近年來,惠州投入“3個100億元”“大手筆”系統推進河涌整治工作,100億元整治市區14條河涌,100億元推動淡水河、潼湖流域“兩河”污染整治,100億元整治縣、鎮、村河涌污染,“治、控、管”并舉,把一條條河涌打造成融合特色景觀文化的水生態廊道,為民眾造就更多充滿詩情畫意的棲息之地。
市區金山河的整治是典型代表。2012年,惠州市啟動金山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投資10億元對10公里長的金山河進行截污、治水和景觀美化,10個月時間使金山河“脫胎換骨”,成為“水清、岸綠、路通、景美、人悅”的水生態長廊。該項目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在農村,垃圾圍村、污水橫流是老大難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惠州開展了包括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在內的“美麗鄉村”三大行動,采取配備保潔員、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見縫插綠等措施,讓惠州農村“脫胎換骨”:清水繞村流,美景惹人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通過努力,惠州成功獲評“國家森林城市”:201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62.42%,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17.85平方米;東江干流惠州段水質保持優良,全市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全市省級生態鎮、各級生態村占比超過80%……
近年來,惠州全力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任務順利完成,東江干流惠州段保持國家二類水質標準,城市飲用水源達標率100%。考洲洋美麗海灣建設進展順利,近岸海水水質全省最優,成功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從城鎮到農村,惠州正成為“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里”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綠色家園,一幅“人水和諧”的畫卷徐徐展開:西湖鏡花水月,鷺鳥飛翔;紅花湖山環水繞、騎行者眾;金山湖親水亭臺,休憩者多;潼湖濕地鳥的天堂,蘆葦蕩漾;考洲洋魚蝦成群,白鳥歸巢;近海水質優良,漁舟唱晚……
水經濟好生態引來全球最大礦泉水生產基地
幾月前,位于博羅縣橫河鎮的景田百歲山礦泉水二期項目啟動投產。這里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礦泉水生產基地。數據顯示,僅項目一期2016年的產值就達約17億元,貢獻稅收2億多元。橫河鎮政府一位干部自豪地說:“這是橫河鎮最賺錢的工業項目,并且無污染。”景田百歲山礦泉水公司總經理萬東方說,礦泉水企業對于水質要求極為苛刻,一流的自然環境,賦予了羅浮山優質的水資源。
水干凈了能引來大魚,生態環境好了能引進很多好項目、大項目,保護生態環境為惠州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不僅是景田百歲山,博羅縣還引進了官山礦泉水項目,以及計劃引進的力加力礦泉水項目,著力打造“三瓶水”,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找到了共贏點。
“惠州通過做好‘水’文章,打通各種水體水系,讓水活了起來”,吳志峰教授說,惠州發展綠色產業體系,真正邁向綠色化發展。
良好的“水生態”讓惠州的“水生意”越做越旺。近日,東江邊的博羅觀音閣帳篷節活動就吸引了珠三角超過4000名驢友。今年春節假期,在惠州鄉村,賞花、摘果、住民宿……生態旅游十分火爆,美麗農村成為城里人節假日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近年,來自全國各地到此享受“綠水青山”和“洗肺之旅”的游客絡繹不絕,去年惠州接待游客達到4700多萬人次。“惠州天藍水清山綠,讓我尋到了心靈的寧靜。”廣州游客張先生說。
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在博羅,隨著羅浮新城、康養小鎮、大學小鎮的規劃建設,這里的山水美景以及中草藥寶庫正變成文化旅游、大健康產業的支點,謀求打造全國性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在惠城,該區提出將以東江沿岸鎮街為腹地構建環東江大健康產業。
未來打開的將是一片藍海。“惠州擁有良好的綠色發展基礎,發展環保服務產業優勢明顯。”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紀顯認為,環保服務產業市場容量巨大,發展環保服務產業時機很好,惠州應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可以考慮發展環保服務產業,爭取成為廣東的節能環保服務產業聚集區。
在“綠色化”引領下,惠州產業也向“微笑曲線”兩端邁進,“綠色”成為產業經濟的基底色。如今,惠州正在構建支柱多元、結構優化、支撐力強的“2+2+N”現代產業體系。2016年,惠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2.2億元,增長8.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1.3億元,增長10%,踏上綠色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