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東莞成為全省唯一、全國6個城市之一的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記者近日走訪相關加工貿易企業發現,一年來,借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東莞大力破解加工貿易升級難題,積極構建“兩自主一提升”新機制,成效明顯。
廢料平臺為企業增收
6月28日,臺達電子電源(東莞)有限公司廠務經理李永忠拿到了東莞加工貿易廢料網上交易平臺的見證報告,意味著該廠最新的一批廢料在平臺上拍賣成功。李永忠告訴記者:“依靠加工貿易廢料網上交易平臺,這批廢料成交金額為23萬元,比底價高了50%,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
李永忠所說的加工貿易廢料網上交易平臺是東莞為了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效益、規范廢料回收市場而設立的。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東莞引進數以萬計的加工貿易企業,目前仍然有上萬家,每年產生的加工貿易廢料100噸左右,價值數億美元。在沒有廢料交易平臺前,加工貿易企業的廢料都是按照先審價繳稅后再處理的模式進行,給企業帶來極大不便。
為方便企業快速便利地處理廢料,提升企業在處理廢料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從2015年5月起,東莞就開始建設加工貿易廢料網上交易平臺,并在試點試驗過程進行完善,效果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平臺一共成交了6715個項目,成交金額達5.12億元人民幣,累計為企業多創收上億元。李永忠告訴記者,自2016年3月在加工貿易廢料網上交易平臺進行第一單廢料拍賣以來,截至今年6月,臺達廠累計拍賣的單數在80單左右,為企業多創造了數百萬元的收益。
加工貿易企業創新日益普遍
在東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生益科技”)生產車間,一塊塊頗有歷史的覆銅板樣板映入眼簾。這些樣板是企業剛剛起步時從美國購買的,每塊板上只有兩層電路板,為了購買這項技術的知識產權,該公司花了60萬元。據生益科技董事長劉述峰介紹,從原來美國轉讓的一個技術配方,到現在各系列幾十個品種,去年企業全年80億元的產值,靠的是該公司99%自主創新產品創造的經濟效益。
而生益科技在誕生之初,是典型的來料加工企業。2008年以來,該公司前后投入2.23億元人民幣,建立了一個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并成功晉升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是東莞市唯一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
類似生益科技這樣依靠創新來發展的企業在東莞加工貿易企業中很普遍。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東莞10502家外資企業中,設立研發機構(中心)的有1864家,僅今年前5月就設立了115家,呈加速趨勢。
東莞市商務局局長蔡康向記者透露,目前該局正在抓緊制定出臺《東莞市商務局轉型資金申報指南》。規定在企業創新方面,外貿企業參加技術研發等轉型升級輔導服務可申請最高達30萬元的資金補助。
“兩自主一提升”成效明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東莞成為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以來,按照國家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部署,積極構建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兩自主一提升”(自主品牌、自主營銷和高端制造提升)新機制,成效明顯。
數據顯示,在經營模式優化方面,去年,東莞外資企業新增境內外注冊商標1091個,同比增長9.8%,累計達12454個。去年東莞外資企業委托設計(ODM)+自有品牌(OBM)產品出口2830.7億元,占比提升至74.6%。在技術水平提升方面,去年東莞外資企業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有158家,同比增長26%,累計達322家。在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方面。去年全市外企內銷總額3547.3億元,占內外銷比重35.1%。相當大比例的企業已由“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企業轉型成為國際著名企業的供應商,生益科技等一批企業已發展成為行業領先企業。
上述成果也得到國家的肯定,前不久,東莞因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的表揚激勵。東莞勁勝和東莞瑞立達公司分獲認定為國家工信部2015年、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