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持續3天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5屆全球年會在廣州落下帷幕。大會發布了《走向共同發展的新型經濟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與啟示》《“一帶一路”倡議發表五周年調查報告》《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展望》等相關報告,引起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
嘉賓們認為,“新全球化:未來之路”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廣東乃至中國的企業應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政策設計其發展思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今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之際,多位嘉賓發言中提及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作用、發展經驗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生活在中國,中巴經濟走廊前特使扎法爾此前就在廣州讀了5年書。談起廣州的發展,扎法爾深有感觸。他說,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廣州已是國際大都市,且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廣州乃至廣東處于產業轉型發展過程,傳統工業產業需要相應的發展空間,如何平衡轉型和傳統工業發展空間的關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提供這樣的合作機會!”
“我們希望邀請廣東的政府官員和企業組團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扎法爾進一步說道,廣東是現代制造業的高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利互補,利用“一帶一路”的平臺共同開發項目,雙方可進行多邊合作,在技術、成本、資金、政策等方面實現互利共贏。
意大利前總理達萊馬同樣表達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他說,“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加強對話和合作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讓合作的精神成為主流,以此為基礎,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繁榮”。
“在貧困的大海里,無法創造繁榮的孤島”,巴基斯坦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Ashfaque Hasan Khan同樣表達了“合作共贏”的呼聲,他認為,這同樣是新型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理解中國的哲學,就能理解‘一帶一路’倡議,我們要與人為善,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巴經濟走廊就有這樣一種潛力,為巴基斯坦帶來機遇的同時,可以消除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未來十年,我們應該讓中巴經濟走廊發揮更大作用,成為地區性的經濟倡議,促進中亞各經濟體的聯系和合作發展。”Khan說。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Nadav Cohen同樣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蘊含了中國哲學的理念。萬事開頭難,倡議無疑將帶來更有效、更高效、更持續的合作,帶動沿線國家共同長期地繁榮發展。
“多邊貿易體制為各國帶來共同的機遇,在各國相互依存”,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馬儒沛表示,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堅持走新全球化之路是正確的選擇。面對新全球化的未來之路,他提出,絲路國際聯盟要以金融優勢為先入、以金融助推為先導、以深度融合為先為、以人才資源為先行、以創新開放為先機,讓“一帶一路”倡議為推動新全球化的進程作出貢獻。
“廣州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沿地”,馬儒沛認為,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是廣州面臨的兩個大機遇,廣州要作為重要的核心城市參與打造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增長極。“借助大灣區建設整合區域內金融、科技、制造業等優勢資源,同時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機會,加強同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貿易。”馬儒沛總結道,只有開放合作,才能讓廣東在新一輪高規格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中與世界深度融合,實現共贏。
關鍵詞: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平臺。”香港大學中國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趙曉斌在論壇特設的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峰會上說,“廣州、深圳、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現在的開放主要是面向海洋的開放,廣州、深圳、東莞都位于廣東的出海口位置,是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引進外企的重要平臺”。
“科技、人才、金融是灣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而廣深港三個城市合起來就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香港特區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分析說,香港在高等教育、金融服務占有優勢;深圳在互聯網應用方面,有騰訊等巨頭企業以及其創新溢出成長起來的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廣州綜合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十分強大。
梁錦松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打造國際化多元化的環境,因此,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應該著力于科技、人才和金融。
如何打通灣區內人才要素的流通?梁錦松建議以廣東自貿區作為試點,如在南沙建試驗區,讓人才在香港和南沙生活創業的環境一致。
作為學者,趙曉斌同樣表達了暢通大灣區內的要素流動機制的重要性。他說,如何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將對全球產業鏈產生影響?大灣區應重造新的產業鏈條。從源頭創新入手,發展本土的創新技術,在創新技術中尋找新的發展引擎。“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要暢通大灣區內的要素流動機制,進一步加強內地和香港在金融、稅收政策等軟環境方面的對接。”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祝憲強調,“一帶一路”倡議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共同推進,他說,廣東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互聯互通和資源整合,有利于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從而更好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贏。
1.《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與啟示》報告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高速水平,GDP增速約在9%以上,中國已經從發展中的弱國變成發展中國家第一大經濟體。
2017年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自2010年起,制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過去四十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中國的貨物貿易規模已經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0891億美元,出口額世界排名第一。
貿易結構得到顯著改善。1980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后上升到90%以上。
過去的四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也獲得了極大改善和提高。2017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達到36396元。
2.《“一帶一路”倡議發表五周年調查報告》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表5周年,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中央銀行》向30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國家期待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能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并認為高效的合作有助于最大程度發揮“一帶一路”潛力。
●近一半的中央銀行將“一帶一路”倡議看做“千載難逢”的機遇。
●50%的受訪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比本國開發銀行的項目更重要;21%認為比IMF和世界銀行的項目重要;14%認為比區域開發銀行的項目更重要。
●92%的受訪者期待“一帶一路”能在接下來五年內讓本國經濟獲得提升。
●63%受訪者積極支持/支持新開發銀行和亞投行用儲備貨幣擴大資本規模。
●35%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已經從倡議發展成為區域性、全球性的合作機制;35%認為“一帶一路”需要制定更詳細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