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廣東分署統計,今年1—7月,廣東外貿進出口4.49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0.5%,占全國外貿總值的21.1%。其中,7月,廣東外貿進出口6915.5億元,增長2.7%,自2020年11月起連續第9個月實現正增長。
專家建議,廣東接下來應繼續推動產品多元化、產品生產技術的升級改造,并堅持市場多元化,做實“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抗擊國際市場動蕩風險。同時,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優勢,以大灣區為整體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機電產品出口占比近七成
今年前7月,廣東出口2.72萬億元,增長20.8%;進口1.77萬億元,增長20.1%。與2019年同期相比,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增長15.2%、15.3%、15.1%。
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2.36萬億元,增長22.3%,增速較整體快1.8個百分點,占比較去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至52.5%。保稅物流7101.6億元,增長20.8%;市場采購出口1989.3億元,增長25%。
從產品結構看,“廣東制造”出口暢旺,民生產品進口持續增長。前7月,廣東出口機電產品1.87萬億元,增長22.2%,占比提升至68.9%。同期,進口農產品1077.9億元,增長11.6%。
亮點與挑戰并存。前7月,廣東集裝箱出口增4.6倍。同期,集成電路進口5924.4億元,增長25%,占比33.4%。集裝箱緊俏、國際海運不暢、“缺芯”等,仍是廣東外貿企業面臨的難題。
今年以來,外貿面臨眾多難題,例如國際海運效率低價格高、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原材料價格上漲抬高企業成本,以及部分地區招工難、用工貴等,導致部分企業“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多重挑戰下,廣東外貿如何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發展韌性?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傳統產業優勢,推動產品多元化和生產技術升級改造,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來改造傳統產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國際經濟貿易中心主任陳萬靈說,“另一方面,還要堅持市場多元化,繼續做實‘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陳萬靈認為,中國具備能力和條件填補國際產業鏈的缺失。因此,廣東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補鏈”的產業規劃布局,引導市場、企業進行“補鏈”,并充分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優勢,發展保稅加工貿易等業態,提升加工貿易技術水平。
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最快。前7月,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2.55萬億元,增長24.4%,占比提升1.8個百分點至56.8%,穩居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
陳萬靈建議,企業可通過加強智能制造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充分利用信貸支持助力資金周轉,預防資金鏈斷裂。
用好大灣區整體優勢 帶動外貿新突破
今年前7月,廣東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對東盟、中國香港、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進出口分別增長22%、18.9%、17.9%、21.9%、22.4%。此外,對RCEP貿易伙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進出口分別增長17.5%、22.5%。
“未來廣東外貿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在于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優勢。”廣東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蔡春林認為,廣東應進一步攜手港澳,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整體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在蔡春林看來,目前世界其他主要灣區的貨物貿易主要方式是中間品貿易、跨國公司垂直或橫向貿易、產業鏈內部貿易,貿易和產業融合程度非常高。粵港澳大灣區的貨物貿易雖已躋身世界級灣區前列,但在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位置仍然不高,制約其貿易鏈安全和影響力。
蔡春林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探索制定新型貿易產業融合人才計劃,加速完善貿易產業融合人才培育社會保障制度;探索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貿易產業法律,從立法上根本解決司法沖突;重點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助推大灣區制造業轉型升級,并結合跨境電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外貿要實現新突破,關鍵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智能制造能力。”陳萬靈建議,從珠三角來看,應調整外貿產業結構和布局,滿足國際市場新需求,比如可加強生物醫藥、醫療衛生產品進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