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數據顯示,廣東開行國際貨運班列單年首次突破千列大關。2023年1—11月,廣東共開行中歐、中亞、東南亞等方向國際貨運班列1148列,同比增加34.1%。
日前,一列滿載食品的中歐班列,緩緩開出增城西站駛向歐洲。“中歐班列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互聯互通建立順暢通道,我們能將中國味道、中國制造分享給國外客戶,離不開高效順暢的通關支持。”廣州市綜合交通樞紐有限公司國際班列業務負責人李思強說。
“目前班列貨物整體通關時長被大幅壓縮至15分鐘。”增城海關監管科科長胡繼萬介紹,“通過利用智能卡口等科技手段進行全程‘嵌入式’無感監管,降低海關作業對貨物通關的影響;同時大力推廣無紙化網上備案審批、線上預約查檢等便利措施,實現智慧通關。”
不僅在陸路,在廣州南沙港,貨輪也往來頻繁。“現在基本隨到隨檢,有效保障冷鏈生鮮產品的‘鮮’味。今年,我們代理進口的榴蓮同比增長約七成。”深圳歐恒進出口有限公司關務總監劉娟說。
為保障進口生鮮食品質量安全,廣州海關利用OCR圖文智能和AI識別技術,加強智能輔助審核、交叉驗證和風險分析,應用“智慧審證”后平均每票報關單的單證審核作業時間壓縮超80%。
據12月26日廣州海關舉行的發布會消息,今年前11月,該關監管進出口貨運量6631.2萬噸,同比增長12.8%。其中,監管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清單7.6億票,同比增長44.3%。
此外,“大灣區組合港”改革也不斷推動廣東外貿促穩提質。“隨著今年6月‘深圳蛇口—江門高新’線路開通,‘大灣區組合港’線路100%覆蓋大灣區內地九市。”深圳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林浩宇說,大型國際貨輪無法直接駛入珠江水道,貨物必須通過駁船運至海港,以前企業得奔走兩地海關辦理手續,物流和時間成本都很高。
“改革后‘多港如一港’,貨物在各碼頭間直接視為港區間內部調撥,全程只用‘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可實現24小時運輸不停歇。”深圳西部港區商務部主管魯寧說,“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近7000萬元的報關與用箱成本,貨物的平均堆存期可由改革前的5—7天縮短至2天以內。”
空港方面,隨著廣州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于今年在廣州白云機場口岸正式上線,空港口岸物流、倉儲等各類企業的申報數據、監管數據及物流信息實現整合,出口空運聯程貨物快速驗放將原來3個作業環節精簡為1個,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