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羊城,天朗氣清。X8168次列車滿載貨物,緩緩駛出廣州鐵路物流中心增城鐵路物流園,標志著廣州中歐班列跨境電商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南沙港口,商船如梭。裝載著數千輛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滾裝船鳴響汽笛,開啟前往南美洲的航程。
汕頭保稅物流中心,叉車來回穿梭,每日近萬件包裹從這里發往全球各地。在跨境電商及相關保稅業務的推動下,該中心對外貿易額3年內猛增數十倍。
7月5日舉行的實施“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會強調,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必須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實擔起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全力當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勇做新征程制度型開放的“探路人”,建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鏈接地”,筑牢開放安全的“南大門”,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潮奔涌,廣東這艘經濟巨輪破浪前行,駛向更加壯闊的前方。
外貿發展澎湃新動能
新業態開辟“新航道”
粵北丘陵起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韶關仁化縣,從丹霞山向西而行,可抵亞洲最大的單體鉛鋅礦山——凡口礦;轉向東南,坐落著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從漫山松濤的自然瑰寶到綠色礦山和現代化工廠,只需約30分鐘車程。
來到產業園,走進廣東盛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祥”)車間,回收的廢舊鋰電池拆解后,與從全球各地收購、精選后的鋰礦原材料一起,共同在高達上千攝氏度的回轉窯里煅燒打磨,成為白色的電池級微粉碳酸鋰粉末,最后打包發往海內外。由它制成的鋰電池,搭載在新能源汽車內,在全球各地的大街小巷暢快奔跑。
董事長廖凱文剛接待完客戶,轉身又接到了業務咨詢的電話。“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熱,也帶動著我們的業務量快速增長,今年訂單量比起去年同期翻了兩倍多,這半年幾乎是無休!”廖凱文說。
目前,盛祥在韶關的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新產線讓我們擁有了行業領先的磷酸鐵鋰技術工藝,電池回收年處理量達6萬噸、年產電池級碳酸鋰6000噸。”廖凱文說。
穩大盤促增長8條、新型儲能產品6條、中間品貿易9條、阿聯酋拓市場8條、內外貿一體化14條、跨境電商12條……今年以來,一項項政策落地的回響與一座座工廠的機器轟鳴,交織成廣東穩外貿發展奏鳴曲。
今年1月—5月,廣東外貿進出口3.59萬億元、增長13.6%,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41.6%。2023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增長33.7%。
全球貿易逆流暗涌,廣東外貿新動能加足馬力,新業態開辟“新航道”。
艾勇在廣州海珠經營女裝生產10多年,新推出的海外品牌Sia dress在TEMU平臺上賣爆了。“與傳統貿易不同,跨境電商平臺讓我們可以獲得買手和消費者的及時反饋,在工廠實現定制化生產,和海外客戶零距離溝通。”艾勇表示。
“強大的供應鏈能力讓廣東服裝制造業呈現出‘小’‘快’‘省’的特點,能做到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正好與跨境平臺大流量、強爆發、更新快等特征相契合,二者結合讓優質中國制造與全球消費者‘雙向奔赴’。”多多跨境業務經理張超說。
制度創新催生“強磁場”
外商“來了就是自家人”
廣州花都,世界500強企業采埃孚集團在華南地區的首個研發中心——采埃孚廣州技術中心已順利運營近一年,在先進的實驗室和軟硬件測試環境中,國內外頂尖人才團隊著手研發“下一代出行”產品。
“從2019年立項到現在順利運營,我們深感在這里扎根的決定非常正確。”采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亞太區運營總裁汪潤怡連連點贊,“廣州擁有豐富的軟件工程師資源,同時周邊集聚了強大的汽車產業鏈,人文環境佳,居住環境好,城市治理能力強,人才吸引力很高”。
來了就是自家人。最讓汪潤怡印象深刻的,是各級政府為招商引資、建設審批、人才招募等方面給予的支持。“政府做的不僅是‘引進來’,在我們與本地企業開展業務合作的過程中也親力親為,如在自動駕駛項目的研發過程中,幫助我們聯系相關專業機構和人員,在與整車公司的合作中陪同接洽……相信隨著更多大型跨國企業落戶廣東,將會提升整體產業生態創新發展的加速度。”
制度創新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大便利。廣東自貿試驗區設立9年來,累計形成696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216項改革創新經驗,其中43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超大市場、強大產業、人才紅利、優良環境……鑄就廣東對外資的“向心力”。“供應鏈越短,越能發揮我們的優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廣東是中國GDP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幾大快速增長行業的重要基地。我們在廣東湛江的一體化基地將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并與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開展創新合作,深化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的布局。”巴斯夫高級副總裁,中國新一體化基地兼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誠柯說。
2023年,廣東省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長62.3%,實際吸收外資1592億元;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492.2億元、增長11.7%,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40.5%。今年1月—5月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長20.77%,實際使用外資479.3億元。
外資引進來,外經走出去,開放型經濟“合作鏈”更立體。2023年,廣東省對外投資238.3億美元、增長8%,占全國18.3%。
在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看來,廣東提出“五外聯動”組合拳,旨在推動更加全面、系統的開放。“過去,對外開放更多強調貿易、投資。如今,廣東強調在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個領域相互促進、聯動發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