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由磚石砌成的白塔矗立在市中心,繞過拔地而起的高樓,走進光塔路,白塔的輪廓才逐漸清晰起來。
白塔名叫光塔,坐落于在廣州市城西懷圣寺內。不分層級,圓形塔身,高36米是光塔的特色。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懷圣寺和光塔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貿人士前來參觀和做禮拜。
史籍記載,光塔不僅是呼禮塔,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燈塔。1300多年前,光塔便是萬國商船前來廣州需要尋找的標志性建筑。唐宋時期,珠江岸線仍在光塔一帶,塔身光潔,視覺醒目,外來商船見此便知已到羊城。
從前的光塔路,南瀕珠江,坐落城西,到處一派“蕃藥珍寶,積載如山”的繁華景象。作為外國人聚居的蕃坊中心,街巷除了大唐老百姓外,更多的是皮膚黝黑,穿著奇裝異服的阿拉伯及波斯商人。
識古
中外商船見光塔便知到廣州
走在光塔路上,富有民族風情的建筑和飲食隨處可見。一條街道以一座建筑來命名,足以佐證這座建筑的厚重。懷圣寺和光塔屹立于珠江古航道北岸,古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之一。它是古塔,亦是豐碑。
廣州市人大代表、懷圣寺阿訇王官雪表示,懷圣寺確切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由唐初來華的阿拉伯著名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主持,為當時僑居廣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資所建。
光塔入口低于現在地面兩米,距離地面的縱向空間里——民國、明、宋、南漢、唐代的軌跡依次層層摞疊,近在咫尺的古道層次,仿佛可以觸摸到廣州悠長的歲月。
有關該寺的記載,最早見于9世紀中葉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的《東游記》,記述了廣州“蕃坊”穆斯林的生活及建有寺院一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記載有此塔,南宋方信孺在《南海百詠》中“詠蕃塔”詩后記曰:“蕃塔始于唐時,曰懷圣寺塔。”
因唐時“蕃客”(外國人)所建,光塔在民間亦有“蕃塔”之稱。從光塔的建筑形式到塔名的稱謂,不難看出光塔與“蕃客”的關系密切。光塔的歷史作用除了宗教意義,也與廣州的海外貿易息息相關,它曾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蕃人和海舶作過不少貢獻。
唐宋時期,懷圣寺在城西,城外是一片汪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商貿往來需要經過廣州,阿拉伯商人集聚廣州,船只往來,建一燈塔指示方向也是必須的。廣州瀕海,海邊多產蚌螺,阿拉伯宛氏就地取材,搜集蚌殼和螺殼,經過一番研究功夫,加以糯米調和,做成筑塔的原料。
光塔從宋代就有“晝則懸旗,夜則舉燈”的記載。燈塔是導航的重要設施,正如《南海百詠續編》指出的“夜則燃火,以導歸帆?!边@些史籍都直接證明了光塔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船舶服務。
“海上貿易繁忙,千帆靠岸,因而建起了光塔用以作為商船的燈塔,燈塔的存在正正說明了廣州的海上貿易之發達,對外貿易千百年來從未間斷。”王官雪說,珠江航道南移,其導航作用不再,作為與海外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光塔絕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大“活標本”。
記錄
萬千蕃客來穗經商興業
懷圣寺光塔興起于蕃坊的形成密切相關。
由于廣州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同時也是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及西方各種宗教傳入中國的登陸點之一,從唐朝起,廣州就已成為名揚天下的中國第一大港。許多以經商聞名的大食和波斯商人不遠千里頻繁往來于波斯灣和中國南海之間,將珠寶香料等運到廣州,換取絲綢瓷器等商品。
隨著在廣州長期居住的大食和波斯商人日漸增多,唐代朝廷便專門在這一塊區域設立蕃坊,專門供蕃商居住。據史籍記載,唐時阿拉伯、波斯人來光塔路一帶經商,珍貨輻輳,熙攘繁盛,蕃客定居生息遂成蕃坊。唐代的蕃坊以懷圣寺為中心,北至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西路,西至人民路,東達朝天路。如今除高聳的懷圣寺光塔外,再難找到其他古跡,唯有一些延續千年的古地名如“大食街”“甜水巷”“仙鄰街”“擢甲巷”“玳瑁街”依舊訴說著蕃坊的榮華故事。
廣州伊斯蘭教研究學者、廣州博物館研究員陳鴻鈞說,蕃坊完全由蕃民自助管理,蕃民通過選舉推薦一位德高望重的穆斯林擔任“蕃長”,蕃長與地方官吏享有同等待遇,但其他地方府衙不得輕易干涉蕃坊事務。蕃人可在中國娶妻生子,開辦學校,甚至還能參加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其中大食商人李彥生就曾高中進士,并被唐宣宗李忱欽點為翰林學士。
光塔路是大唐朝時期最大的蕃坊社區,最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至少有10萬以上的蕃客,規模很大;廣州西邊以光塔蕃坊為主,城市不斷擴大跟蕃坊面積的擴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商貿往來的繁榮,促進了城市的興旺。到了宋代期間,廣州在城市擴建過程中,特別把蕃坊正式納入到規劃建設,蕃商紛紛捐錢捐物,合資助建。
《廣州伊斯蘭古跡研究》也有記載:“蕃坊跨南濠兩岸也可由宋建西城時,要把南濠包入城中說明。因為蕃坊是唐代的外貿中心,蕃商屢次要求建城保護,宋西城興建即為保護蕃商而建,在蕃坊范圍內興建,把商貿繁華區包入西城之內,使西城大于中城和東城之和?!睆倪@一點看,蕃坊和蕃商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時至今日,光塔路一帶與歷史上鼎盛時期的蕃坊已相距甚遠,但這里依然是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光塔路兩旁有經營伊斯蘭食品、服飾、用品的商鋪,小區圍墻上刻有展現各民族獨特風采的民俗文化浮雕。在海珠中路與惠福西路交界,還有座名為“妙吉祥室”的廣州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據說是廣州滿族人特別的“家廟”。
宋、元、明時期,廣州蕃坊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指其對外貿易繁華和興旺。時至今日,光塔路、朝天路、紙行路、詩書街、仙鄰巷、甜水巷、瑪瑙巷等街巷,莫不遺留著蕃坊印記。懷圣寺和光塔周邊日后也成為了廣州市少數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和民族經濟、貿易、文化交往歷史最悠久、遺產最豐厚的街區。
看館
商貿文化深入基因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九云:光塔在懷圣寺,唐代蕃人所建。高十六丈五尺,其形圓,輪禾直上,至肩膊而小。四周無木盾欄,無層級。頂上有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月,蕃人望海舶至,以五鼓登頂,呼號以祁風信。
光塔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大的邦克樓之一,與新疆吐魯番的蘇公塔大小相仿佛。光塔形體獨特,為我國塔林所罕見。雖屢經修建,仍具阿拉伯伊斯蘭的建筑風格。
光塔塔高36.6米,用磚石砌成,建筑平面為圓形,中為實柱體,塔內有石階梯道可供登臨,沿螺旋形梯及而上可登塔頂露天平臺。在平臺正中又有一段圓形小塔,塔頂原有金雞一具,可隨風旋轉以測風向,明洪武和清康熙八年(1669)兩次為颶風所墜,后遂改為今狀的葫蘆形寶頂。
“觀察懷圣寺光塔,商貿必須作為重點,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見證?!睆纳鲜兰o90年代南下廣州,王官雪便成為懷圣寺的阿訇。在他看來,因商而起,因商而興是懷圣寺光塔最顯著的特征,通過懷圣寺光塔可以窺見千年商都的深入基因的商貿文化。
他說,懷圣寺的活躍程度也與經貿情況相關?,F在,周五前來做禮拜的人數比不上幾年前,因為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貿易增長乏力,因商貿活動的減少,所以前來做禮拜的人數也相應減少了。
廣州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從隋唐至今從未間斷,廣州的輝煌歷史不在政,而恰恰在商。廣州這個城市因商而生,其崛起與興盛因地緣優勢與經濟邏輯。在明清兩代很長一段時間里,舉國封閉唯廣州一口通商,廣州的輝煌登上頂峰并一路走到今天,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和窗口。
古代和現代在光塔找到了重合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沿著懷圣寺光塔的歷史印記,觸摸廣州的這座千年商都的脈絡,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逐漸清晰。
解密
唐宋光塔設“招商辦”蕃商為官顯赫一時
阿拉伯文獻記載,蕃客之多,有十萬之眾。
廣州伊斯蘭教研究學者、廣州博物館研究員陳鴻鈞翻查史籍發現,以前地方刺史還把招商引資的工作放在蕃坊,說明蕃坊的經濟十分發達。據記載,唐朝嶺南節度使曾對廣州蕃坊制定許多優惠政策,吸引蕃商來中國商貿和投資,積極繳納稅負?!巴硖茣r期,中央權力削弱,賦稅不夠,靠海上貿易補充。廣州素有”金山銀海、天子南庫“的美稱,說明其非常重要,因此嶺南節度使往往都是皇帝的親戚?!标慀欌x透露。
從這個意義來說,廣州海上貿易實際是維持國家運轉。到了宋代,廣州蕃坊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海關機構——市舶司來管理海上貿易、進出口并且促進蕃商來中國投資貿易。該司的官員和城市太守都把招商引資作為重要的工作成績,北京南路曾經有座“海三樓”,專門為官員宴請具有聲望的蕃商之用,宴請后官員還要歡送商人;同時光塔周邊街巷也建設了不少驛站,相當于古代賓館,為商客住宿服務。
陳鴻鈞說,來華做貿易達到一定規模,可以賦予蕃商官職,官職最大的是南宋的蒲氏家族。蒲這個姓是來自阿拉伯,源自是廣州、泉州海外貿易的掌門人蒲壽庚。蒲氏家族對大宋朝的存亡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宋朝政府也給他們封官,讓他們出海招攬蕃商來中國做生意,主要出訪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史籍對蒲氏后人入朝為官有所記載:就廣州蒲氏各房源流與族裔觀察,其人口以甘蕉房為最盛,而科第則以潮州房、樸庵祖房為較盛,次之則為瑪律耶祖房、丹灶房等。
蒲氏家族的經濟實力日益壯大,到了南宋時期更是在政治、經濟地位顯赫一時?!皬V州蒲氏是有史可鑒,有史可證的阿拉伯人后裔,蒲氏家族權勢最高峰時是宋朝和元朝兩代政權爭奪籠絡的對象?!标慀欌x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