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高度重視穩定和促進就業工作。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落實“促進就業九條”,更加精準實施援企穩崗政策,用足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全面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擴充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服務業就業容量。做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強化快遞、網約車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制定靈活就業人員用工服務管理辦法。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堅決打贏根治農民工欠薪攻堅戰。
全面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抓好鄉村小規模義務教育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繼續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和“創新強校工程”,加快新建遷建高校項目建設,力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積極推進大灣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籌辦工作。推進高職擴招提質,加快省職教城二期建設。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推動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促進民辦教育規范達標和品牌提升。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校園衛生、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校園安全文明水平。
加快推進健康廣東建設。堅持建高地、強基層,醫防并重,構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高起點建設創新型專科醫學中心。出臺三級公立醫院激勵措施,啟動粵東粵西粵北市級醫院能力提升計劃,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開展三甲醫院緊密型組團式幫扶,推動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深化“三醫聯動”,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擴大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品種范圍,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重大疫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職業病防治、精神衛生、老齡健康、婦幼健康等服務體系,提升院前急救、自救互救能力,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
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各類社保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推動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探索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全面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穩步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落實基本醫保待遇清單、醫保藥品目錄和藥品支付標準,加快職工生育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加強醫保基金監管,開展高值耗材治理,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高度重視困難群眾生活兜底,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統籌完善社會救助、兒童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加快落實幼嬰照護各項措施,關愛留守兒童。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大力發展租賃住房,新建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1萬套。
深入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堅決防范和嚴厲打擊各種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盜搶騙、黃賭毒、電信網絡詐騙、套路貸、非法校園貸、制假販假、走私販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鞏固全民禁毒工程成效,凈化社會治安環境。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智慧新警務建設。加強全民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務,推進信訪工作改革創新,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強化安全生產,深入推進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國家東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加快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和軍民融合。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完善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機制,加強國防教育,大力支持駐粵部隊改革發展。完善協調機制,推進重點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湛江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完善退役軍人數據庫,加強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工作,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困難幫扶援助,實施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專項工程。開展退役軍人學歷提升計劃,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在全社會營造尊重退役軍人、尊崇現役軍人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