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標全球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先行啟動區以及南沙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區。高水平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臺,做強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優化實驗室體系,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提升10家省實驗室建設水平,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實驗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加快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建設,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爭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領域啟動新一輪部省聯合重點專項。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精準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瞄準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種子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攻關,加快培育未來產業。
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組建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壯大產業鏈核心企業,培育具有高成長性的未來型企業。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建設,新籌建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高新區“一區一特色”行動,加快推動國家級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培育引進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機制。實施孵化育成體系“雙千計劃”,開展創業導師倍增行動,加大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規范科技倫理,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