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2021年廣東兩會專題 > 最新報道

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解讀新時期廣東科技創新工作: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

時間 : 2021-01-26 09:15:52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1月25日,列席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的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圍繞“十三五”時期廣東科技創新工作的主要進展、“十四五”時期的工作思路以及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話題進行深入解讀。他表示,“十四五”時期,廣東將努力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和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回顧“十三五”??

  基礎研究投入經費邁入百億元水平

  南方日報: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再居全國首位,實現連續4年領跑,也印證了廣東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廣東科技創新工作的進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龔國平:“十三五”時期,廣東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如期完成重要規劃目標,例如,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2015年的1800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約3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約2.9%,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從2017年起,以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廣東完成了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布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0家、省重點實驗室396家,并且積極引進國家級創新資源在粵建設近20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在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方面,廣東啟動實施7批省九大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組織實施2批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近年來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已邁入百億元水平,其中,2019年基礎研究占R&D經費的比重達到4.58%,比2015年提高1.57個百分點。

  南方日報:剛才提到的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也是廣東近年來努力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重要方向。

  龔國平: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大決心、大手筆持續投入,著力甩掉“卡脖子”之手。

  例如,從2018年起,我省啟動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系列階段性突破,部分技術打破國外壟斷,不斷夯實高技術產業支撐基礎。

  2018年,廣東還率先出臺《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率先成立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組織實施2批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同時不斷深化實施國家自然基金委—廣東聯合基金,擴大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探索設立系列省市、省企聯合基金和以公益捐贈等方式投入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渠道,形成企業捐資支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廣東模式”。

  經過努力,廣東基礎研究能力顯著提升,例如,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廣東牽頭和參與完成的成果共有3項,實現歷史性突破。

  展望“十四五”??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南方日報:進入“十四五”時期,做好廣東科技創新工作,有哪些著力點?

  龔國平: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本質特征,也是廣東打造戰略支點的勝負手。“十四五”期間,廣東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堅持“四個面向”完善創新體系,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綱”,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提升等,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今年,我們將聚焦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繼續全力以赴加強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等方面,繼續謀劃好廣東科技創新工作。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全省科技創新工作的一條主線,目前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具體計劃?

  龔國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展順利,2020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2020年12月,廣東與中科院開展新一輪全面戰略合作,中科院與深圳、東莞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先行啟動區穩步推進。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全國首批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啟動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形成,散裂中子源、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中微子實驗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初步實現體系化布局,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建設也加快推進。

  在推進粵港澳協同創新方面,近年來,我們大力開展“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政策創新,實現科技項目、科學基礎設施、實驗動物平臺、科普基地向港澳開放,支持港澳機構牽頭申報我省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全省財政科研資金直接過境撥付累計超1億元。

  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對標全球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繼續吸引更多“國家隊”科技資源向廣東聚集建設高水平研發平臺。同時,積極擴大國際科技合作“朋友圈”,重點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

  布局高新區??

  加快推動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南方日報: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方面,廣東有哪些創新舉措?

  龔國平:近年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更好地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作用。例如,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1萬家增加到現在的超5.3萬家,居全國首位;我們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3%,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此外,廣東還建立了科技型企業家高級職稱評審直通車機制,更好發揮企業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

  在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建設方面,廣東推動全省建設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16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036家、眾創空間986家,不斷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全孵化鏈條體系。

  南方日報:去年12月,廣東新增11家省級高新區。國家高度重視高新區工作,強調要將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廣東高新區發展有什么突出特點?

  龔國平:目前,廣東全省共有國家級高新區14家,在科技部2019年全國國家高新區評價中,廣東國家高新區中近2/3的排名實現上升,深圳高新區連續3年保持第2名,廣州高新區排名躍升2位至全國第7名,躋身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東莞、珠海、佛山高新區也位居全國前30名。

  這樣一組數據可以反映高新區發展的巨大成效:2019年,全省23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占全省0.7%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5.9%的GDP、35.3%的營業收入、30.4%的工業增加值。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高新區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對全省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可以說,高新區已成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陣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廣東將加快推動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繼續有序推進省級高新區布局,推動粵東粵西粵北高新區協同發展。我們還將開展高新區“一區一特色”行動,結合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著力在高新區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生態。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