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陳日遠。圖片來源:南方新聞網
增城絲苗米、清遠麻雞、化州橘紅、新會陳皮……“委員通道”現場,省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對“粵字號”農產品如數家珍:“這些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土特產’,他們是高大上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只有在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條件下,以特定的方式生產加工出的獨具特色、品質上乘的農產品,才可以用地域名稱來冠名。”
陳日遠注意到,目前廣東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省外的知曉率還不夠高、銷量還不夠大,“不少產品發證后未授權企業使用,部分商家生產的產品特征丟失、品質欠佳,損害了競爭力”。
如何讓優質“土特產”走出大山?陳日遠認為,要從嚴把品質關、突破品牌關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檢測和生產環境監測,把牢準入關,健全認定標準和程序,并研究出臺省級層面的地方性法規,暢通審理、使用、監管各環節,推進品種、技術規范與包裝標識三統一的生產模式,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地理標志農產品。
另一方面,陳日遠建言,用好廣東消費幫扶系列活動平臺,辦好大灣區國際地理標志產品交易博覽會,提升推廣實效,通過發揮廣東僑鄉優勢,運用《中歐地理標志協定》、RCEP協議等制度安排,加大對日韓澳新、東盟十國以及歐盟市場的推介,讓廣東地理標志農產品征服世界人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