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后的首個學期已經結束,如何更好推進“雙減”落地,是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在內各方關注的焦點,“雙減”也成為今年廣東省兩會的熱詞之一。
“加法即加效率、加創新。”在省人大代表、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看來,“雙減”不僅是做減法,更要理性做加法,全面改革教學方式。“雙減”實施后,全漢炎和團隊提出“深、嚴、細、實、新”教學閉環管理五字訣,即備課要深入、講課要嚴謹、布置作業更精細、輔導批改要壓實、考試評價要創新。“例如在考試方面,可探索實行一個學期只考兩次試,分數和排名不對外公布,僅由教師自己掌握。”
同時,全漢炎認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試取向對于中學教育影響較大,應當審慎考慮把學科競賽成績作為錄取依據。
省政協委員、佛山市南海區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也認為,“雙減”的實施要求學校破除“唯分數論”,“教師要精簡練習布置,所布置的練習盡量達到‘舉一反三’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競爭力”。
“廣東應建立更多規范化的家長學校。”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省人大代表、茂名市茂南第一小學校長蘇育明建議,隨著“雙減”深入推進以及家庭教育促進法本月起實施,推進家長素質教育工程迎來大好時機。“可以通過家校共育研發更多課程,以案例教學為起點,層層深入地指導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困惑和解決方法,培養孩子陽光心態。”
“雙減”后,學生多出來的時間如何用好?蘇育明強調了加強勞動實踐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可以到規模化的體驗區觀察農作物以學習科學知識,并親身參與勞作,那么勞動教育的效果會更實、更好。”她建議,可將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與布局中。
“開展課后托管服務以來,我們學校學生參與度超過95%,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課程受到歡迎。”省人大代表、揭陽市揭東區埔田鎮牌邊中心小學校長高周湧建議,可以在不增加家庭負擔的前提下,嘗試對課后托管服務收費,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省政協委員、廣州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任永全則建議從“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志愿服務的溫度”兩個方面助力“雙減”。“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許多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非遺文化項目,孩子們可以通過沉浸式、互動式的研學方式,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他說,家長也應多鼓勵孩子參加志愿活動,例如利用大灣區豐富的文藝類公益資源開展志愿服務、與山區孩子結對開展“快樂學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