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深入實施3.0版“促進就業九條”,延續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鄉村工匠”,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推動技師學院和高職院校政策互通。大力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和多渠道靈活就業,推進就業實名制。啟動新一輪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建設,健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長效機制。
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健全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按要素貢獻分配機制。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深化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動更多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進城農民工、基層一線人員等邁入中等收入群體。建立健全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通過土地入股、資產盤活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精準調節力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廣東學子有更多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大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擴容提質,支持國有企事業單位、高校、街道等建設公辦幼兒園,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深入推進“雙減”工作,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校內課后服務水平,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和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師范建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促進高端工程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協同創新。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推進省職教城建設,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高校,完善中職、高職、本科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專門學校,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老年教育,豐富終身教育資源。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新強師工程”和對口幫扶,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廣東。積極創建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示范省,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際醫學中心和高水平醫院建設,新增一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打造若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深化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改革,提升47家中心衛生院服務能力,加強醫聯體、醫共體建設,推進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增量提質。持續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采,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加快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建設,基本完成三級疾控中心升級建設。健全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努力建設國家中醫醫學中心,打造大灣區中醫醫療高地。發揮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作用,促進成果轉化、產業集聚。完善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等防治體系,提升精神衛生、老齡健康、婦幼健康、康復醫療等服務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行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管理。穩步實施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建立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推進基本醫保省級統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現門診特定病種跨省就醫直接結算,推行住院、門診醫療費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結算。健全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構建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制定“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增加普惠性養老和托育服務供給,健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適老化改造,完善三孩生育支持政策,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殘疾人等保障水平。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強化軍地協作和雙擁共建。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升國防動員能力,做好全民國防教育、雙擁、優撫、人防等工作,加強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落實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規定。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持續開展服務中心(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健全“陽光安置”工作機制,實施“戎歸南粵”就業創業工程和退役軍人村官培養工程,提高安置就業質量。弘揚英烈精神,繼續實施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工程,營造全社會尊崇軍人職業濃厚氛圍。
扎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全省安排財政資金642億元,繼續辦好民生實事。一是提供優質基礎教育,努力讓學生“上好學”。二是提高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水平,增強服務可及性。三是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四是強化疾病預防和就醫保障,提升衛生健康水平。五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六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守住綠水青山。七是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八是加強食品安全、藥品安全、交通安全和自然災害風險監控,保障群眾生產生活安全。九是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城市安居保障水平。十是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