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加強“四史”教育,建好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強化公民道德和網絡文明建設,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加快“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粵劇文化中心、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標志性文化工程建設。推進廣東文藝“頭雁”工程和全媒體傳播工程,推動廣東衛視、珠影集團、文藝院團提質增效,打造一批文藝精品力作,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做強新型主流媒體集群,建設融通中外的嶺南文化傳播體系。繁榮發展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做好參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深入實施文化改革振興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壯大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產業,積極培育文化龍頭企業。深化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發展,積極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博旅游、海島旅游,認定一批工業遺產、打造工業旅游精品線路,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編制全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推動文明傳承和文脈延續。加快劃定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范圍,加強歷史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建設一批省級以上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古籍文獻、非遺項目、華僑文化資源、南粵古驛道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傳統工藝、傳統節日振興。強化紅色資源保護,推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中央紅色交通線廣東段等活化利用,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加強嶺南特色考古建設,提高“南海I號”保護利用水平,加快打造世界級考古品牌。
推進體育強省建設。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建設社區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設施。做好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參賽備戰,辦好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和第十六屆省運會、第九屆省殘運會。深化體教融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培育壯大體育產業,辦好廣東體育博覽會暨粵港澳體育博覽會。聯合港澳推進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全國第十二屆殘運會各項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