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核”“帶”“區”主體功能。提升珠三角核心區主動力源功能,推動廣州、深圳深化戰略合作,共同發揮好核心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和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水平。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協同發展,促進東岸創新要素和產業資源向西岸延伸布局,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支持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提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能級,發展壯大綠色石化、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千億級臨海產業集群。加快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汕頭打造臨港大型工業園,支持湛江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推進粵東城際鐵路建設,提升汕潮揭城市融合發展水平。加快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步伐,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支持各市壯大縣域、鎮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水經濟、清潔能源、綠色礦業等,積極發展農產品種養和深加工、鄉村旅游經濟,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深化新一輪省內對口幫扶,引導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梯度轉移,推動各功能區深化產業統籌、項目對接。粵東粵西粵北各市要下大決心優化營商環境,大抓招商引資,增強產業承接能力,打造珠三角產業拓展首選地和先進生產力延伸區。我們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加大力度、久久為功,系統性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積極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力爭年年都有新進步,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推動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省財政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對落地老區蘇區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同步予以支持。推動老區蘇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暢通縣城與高速公路、工業園區、景點景區之間的連接線路。推動老區蘇區產業提質增效,鼓勵省屬企業、民營企業投資帶動發展,支持梅州、汕尾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推動連南、連山、乳源等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扶持特色產業和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強化與相鄰省份協調聯動,建設省際交界地區合作平臺。
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實施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完善省級統籌協調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市縣托底保障能力。實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公共服務補短板工程,推進市屬公辦高職院校辦學體制調整,支持提升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社會救助等標準,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布局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以省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制定實施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深刻吸取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問題教訓,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延續城市特色風貌,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以繡花功夫、更多采用微改造方式推進城市更新,堅決防止出現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等破壞性“建設”問題。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科學推進城鄉綠化,加強古樹名木保護。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強化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推動更多基礎條件好、綜合實力強的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