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全面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橫琴、廣州三個創新合作區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學城建設。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建設,推動省實驗室提質增效,爭取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粵布局,新建和擴建一批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攜手港澳新建一批聯合實驗室,部省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加快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開工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人類細胞譜系、鵬城云腦Ⅲ等項目,打造學科集中、區域集聚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加快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提升“從0到1”的基礎研究能力。實施新一輪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扎實推進部省聯動重點專項,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軍令狀”等項目組織形式,力爭在核心技術、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深入實施核心軟件攻關工程,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加快試點應用。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信息光子、衛星互聯網等產業加快發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落實首臺(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互相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加強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行業快速維權中心等建設。推動韶關、陽江、梅州、揭陽等地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動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實施制造業人才專項行動和人才計劃。推動省內單位與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聯合體,加強與港澳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科研事業。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提升全民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