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豐收時,走進肇慶四會市沙糖桔現代產業園,一串串金黃的四會沙糖桔掛滿枝頭,滿園果樹成了鄉親們的“搖錢樹”。在這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工廠建在水果原產地,集生產、加工、流通等功能于一體,全產業鏈發展為四會沙糖桔帶來新機遇。
如今,產業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園區創建前增長30%以上。這是廣東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縮影,其中也凝聚了省政協民主監督的力量。5年來,近600人次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分赴近700個鄉鎮農村,聚焦鄉村振興開展協商式民主監督,并圍繞富民興村產業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層層推進,為廣東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省政協調研組撰寫的《關于開展鄉村振興“五年見到顯著成效”民主監督工作的情況報告》(下稱《民主監督報告》)顯示,5年來,我省農業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基本成形,富民興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業“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專題協商為縣域經濟“把脈”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薄弱一直困擾著我省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2022年初,省政協將“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列入專題協商計劃,派出多個調研組,深入肇慶四會市和廣寧縣、惠州博羅縣等地開展實地調研,結合書面調研、專題分析情況,形成《關于加快發展縣域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的專題調研報告》(下稱《專題調研報告》),并組織召開專題協商會。
通過走訪調研,省政協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縣域經濟規模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有效進展,城鄉融合度不斷提升,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調研組發現,當前廣東縣域經濟存在增長緩慢、總量少、發展水平低等問題。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制約著廣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縱深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如何破題?《專題調研報告》提出完善對口幫扶制度,建立健全產業共建新機制,加大力度推動產業強縣,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要素組合上全面支持“強縣富民工程”等8條具體建議。
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就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熱烈討論。“把農業產業發展好,縣域經濟就會獲得有力支撐。”十二屆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研究員王希龍認為,要著眼于現有農業優勢產業,建立我省農業名特優產品產業化長期規劃,同時針對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和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扶持政策并提供資源和資金支持,以產業園區建設為紐帶,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發展。
縣域位于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撬動城鄉齊頭并進應立足縣域這一“支點”。
日前,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下稱《決定》),明確要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省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陳祖煌介紹,縣域經濟專題協商產生的意見建議大多已被吸納到《決定》中,這是省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增強履職實效的重要體現。
多年調研找準縣域經濟發展“痛點”
把“縣域經濟”作為關鍵詞寫進協商議題發生在2022年,但省政協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2018年,省政協首次開展鄉村振興民主監督時,專題調研組就在調研報告中提出,我省縣域規劃和村莊設計還需下大功夫,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辦法不多,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上缺乏長遠制度安排等問題。由此,原本并未列入當年民主監督范疇的產業振興議題進入了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們的視線。
2019年,省政協圍繞“加快推進我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助力鄉村振興”進行專題議政。在走訪珠海等11個市的21個縣(市、區)和86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調研,結合地市政協同步調研、統計數據和第三方機構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后,省政協專題調研組發現,縣域經濟尤其是城鄉經濟整體實力不強,是制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長遠因素。
此后,在每年的鄉村振興民主監督中,產業振興都成為省政協的關注點之一:2019年聚焦脫貧攻堅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大領域;2020年聚焦脫貧攻堅產業化長效機制和富民興村產業發展;2022年聚焦鄉村振興“5年見到顯著成效”。
“對縣域經濟的了解有一個深化的過程。前幾年的鄉村振興民主監督都有涉及縣域經濟的話題,我們不斷醞釀、思考,從哪些角度去突破。直到去年,我們明確提出要關注縣域經濟,并通過專題協商的形式全面深入剖析縣域經濟對廣東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陳祖煌說。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所長周燦芳長期從事“三農”研究,是縣域經濟領域的專家。她認為,縣域經濟發展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基于農業農村在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結構中占了較大比重的現狀,縣域經濟發展對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從長遠來看,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市)的造血能力和財力,是鄉村持續振興的關鍵”。
建言扭住縣域經濟“牛鼻子”
5年來,通過走訪調研,委員們見證了鄉村發展的巨變。農村人居環境“靚”起來了,農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鄉村振興獲得顯著成效。一個更為清晰的共識也逐漸在政協委員中形成: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還是要扭住縣域經濟這個“牛鼻子”。
“‘鄉村振興’說到底離不開‘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的核心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二屆省政協委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曾崢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財稅政策、項目投資、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和人才智力等領域推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助推縣域經濟發展。
周燦芳表示,吸引和留住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關鍵。“要吸引人才流入和留在縣域,必須要有產業可以解決人的就業。其次通過較好的基本公共服務留住人才,并以人的聚集帶動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周燦芳建議,在當前縣域經濟整體薄弱的情況下,首要應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尤其是交通和教育,“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好了,才能與發達地區進行鏈接,產業才能進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著重布局好我省各地市職業教育資源,為本地縣域經濟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富民興村,產業先行。省政協調研組在《民主監督報告》建議,實施“產業強縣”工程,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推動農業標準化、全鏈條發展,著力培育三產融合特色產業體系。
如今,圍繞縣域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助力廣東縣域振興發展,已成為省政協履職的一個重要方向。陳祖煌表示,2023年,該委將以縣域產業振興為切入口,結合《專題調研報告》提出的產業強縣各項具體建議,跟蹤我省縣域振興政策的落實情況。同時,進一步把縣域產業如何做大做強作為調研重點,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更多務實管用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