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總結清晰全面、實事求是,部署科學周密、重點突出,讓我倍受鼓舞、倍增干勁”“我們將繼續認真履職盡責,為推動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團結奮斗”……1月11日,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分組討論十二屆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簡稱“報告”)。
會上,與會委員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愛國統一戰線等主題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大家紛紛表示,要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焦點1 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高傳統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報告回顧了十二屆省政協5年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議政建言的亮點工作。如何持續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委員們紛紛“支招”。
“推動廣東產業創新升級,需要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省政協委員、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劉耀春建議,未來我省要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上多下功夫,讓科研人員安心研究,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5年來,東莞培育成長了一批優秀上市企業,其中不少是先進制造業企業。”省政協委員、廣東宏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莞市上市公司協會會長林海川說,過去5年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5年,“智能制造”正成為廣東經濟的“新名片”。作為來自制造業大市的企業家委員,林海川非常關注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問題,“數字化轉型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在廣東制造業群體中占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轉型升級仍受困于成本較高等諸多掣肘”。
林海川建議,對體量較大的傳統產業,政府可以牽頭推出定制化的數字化轉型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比較成熟的技術,提高其數字化轉型能力。還可以參考共享經濟模式,通過推出普惠化、低成本、多樣性的“上云用數賦智”產品或服務,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開源社區,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焦點2 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科研成果更好服務縣域企業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報告提到,要緊扣推進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為我省實現更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建言獻策。這個話題引起了委員們的熱議。
“當前,粵東粵西粵北普遍面臨‘引才難’‘留才難’問題。既然‘引才難’,我們就要從自己培育人才入手。”省政協委員、嘉應學院黨委書記吳琦建議,有關部門要持續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高等院校的建設投入、增加碩士學位授權點,助力當地搭建更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當地院校提升辦學層次、辦學水平。
“鄉村振興從‘村域’擴展到‘縣域’,反映了廣東對于區域協調發展、農業農村工作的精準把握。”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岳學軍建議,進一步加強院校、企業與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利用廣州等大城市高等院校人才優勢,重點開展現代種業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為周邊地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同時,要注重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打造特色品牌和產品。以市場需求反哺高校研究,推動科研成果更好服務縣域企業”。
“交通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官’。”省政協委員、省總商會副會長、汕頭市工商聯主席、宏輝果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俊輝建議,加快推進汕頭到普寧段城際鐵路的建設,助力粵東地區更好融入大灣區。
焦點3 民生福祉
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擴大“專升本”規模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引領未來。委員們圍繞教育問題,積極發聲。
“要持續推動職業教育從‘層次’向‘類型’轉變。”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總工會干部學校校長,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馬栩生建議,開展專科院校本科層次職教專業集中試點,用本科層次龍頭專業“帶活”整個專科層次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
省政協委員、惠州市政協副主席、民盟惠州市委會主委黃曉霞同樣關注職業教育問題。她建議,我省要加快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創新中高職升學銜接體制機制,持續擴大“專升本”規模。她同時建議,我省可以研究發布急需專業目錄,引導各地重點建設若干急需專業,加強緊缺性人才的培養。在提升職業教育區域適應度方面,黃曉霞建議,省職教城、粵東粵西粵北的職業院校可以與珠三角的產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化解產教融合難題。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刻不容緩。省政協委員、省水利水電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陳仲策建議,相關部門要對網游內容加強審查,短視頻平臺要嚴格落實賬號實名注冊等要求,學校和家長要引導未成年人做好時間管理。
焦點4 愛國統一戰線
為共襄民族復興偉業匯聚磅礴偉力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報告提到,要充分發揮愛國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為共襄民族復興偉業匯聚磅礴偉力。
省政協委員、香港工商總會會長陳文洲對此印象深刻。“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報告講到,要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更加堅定了我履職的信心。”陳文洲說,今年他帶來了關于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提案,該提案得到了鄧開榮、林楚昭、李圣潑等23名委員的聯名。
“青少年是灣區未來的主人。建議進一步立足灣區,聯動灣區力量,培育愛祖國愛灣區的年輕一代。”陳文洲建議,大灣區相關部門要全力支持深港兩地更多學校締結“兄弟學校”,讓兩地師生多牽手、多交流;粵港兩地要聯合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手段,增強廣大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聽了陳文洲的建議,省政協委員、香港新界社團聯會副理事長鄧開榮深表贊同,“俗話說‘眼見為實’,要讓更多的香港青少年有機會赴內地深入參觀交流,實地感受國家的偉大發展成就”。
“加強大灣區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除了要線下多走走,近距離感受國家壯美山川、發展成就,也要線上多學學,在課本上增進對中華文化、國情省情的了解。”省政協委員、香港高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楚昭說,學校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建議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小學階段注重寓教于樂;中學階段注重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文史等學科教育;大學階段注重結合哲學社會科學理論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實踐,引導大學生從理性高度愛國愛港。
“灣區要融合,首先要民心相通。”省政協常委、信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圣潑建議,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持續增強大灣區青少年對國家的向心力。此前,信義集團參與開辦了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該校設置兩地課程、招收兩地學生,“兩地學生在同個學校上學,這是最直接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