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科研人員從香港坐高鐵到東莞只需要半個小時,跨境比同城還方便!”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杰和各界政協委員熱烈交流,分享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合作經”。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科技產業合作愈發密切,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的“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建設提速,“港澳高?!郯目蒲谐晒槿寝D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形成。政協委員們期待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地域的優勢,繼續做深做實科技產業合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粵港澳各展所長形成合力
“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的發展離不開符合國際化規范的評估體系,香港的醫療技術準入、醫藥評價等標準與國際接軌。與此同時,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基礎科學研究、科研成果產出方面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闭劶吧镝t藥領域的粵港澳合作,省政協委員、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潘光錦充滿期待。
2019年,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在大灣區的落地轉化。
在潘光錦看來,粵港澳三地開展科技合作,應充分發揮各地所長,做到優勢互補,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例如,各方可合作推動先進的醫療技術在粵港澳三地率先實現互認,并逐步推廣至更多地區?!彼f。
黃學杰則結合自己在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工作經歷,分享了對大灣區科技產業合作的看法:“香港科研基礎好、水平較高,但產業空間比較有限;東莞制造業發達,產業用地廣,兩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補?!?/p>
在黃學杰看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聚集了全國材料領域的不少尖端人才、科研條件和產業成果,也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鋅電池研究團隊等,依托東莞的產業資源進行成果轉化。“這里的先進實驗設備和特色技術均對企業開放?!?/p>
他認為,做深做實科技產業合作,政策支持是關鍵?!皩嶒炇页晒谒缮胶M行轉化,70%—80%收益都是獎勵給團隊,吸引力十足。”黃學杰說。同時,他建議地方政府能夠打造更多創新聚集區,支持不同領域產業鏈上的研發機構共同在一片區域聚集,形成創新的生態圈。
潘光錦則建議,促進粵港澳科技合作,在人、財、物等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等方面,還可以有更大作為?!袄?,可以進一步完善通關機制,讓用于科研的生物材料能夠更順暢地在粵港澳三地流通,這有助于加快科研進度,同時還能夠促進三地科研設備儀器的共享與人員交流?!彼瑫r指出,應繼續完善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的體制機制,使跨境撥付更順暢、經費使用更便利。
讓港澳產業加速融入大灣區
今年是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第一次參會,他曾任澳門科技大學校長,重點關注粵澳深度合作。“當下已有不少經驗和成果,例如‘港澳藥械通’的推出,是粵港澳深度合作和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今后還可進一步拓展?!眲⒘颊f。
劉良表示,澳門經濟轉型的意愿十分迫切,亟須遴選一些優勢領域,加深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氨热纾嗅t藥產業是澳門新興產業之一,對于粵澳合作背景下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我充滿信心?!?/p>
“未來可以通過打通臨床有效的方藥、防病治病的科學原理和現代技術產品開發的技術通路,把有效的臨床處方開發成產品,放大中醫臨床資源的價值?!眲⒘颊f,期待在橫琴打造高端中醫藥科技平臺,促進中醫藥產業向高端邁進。
作為一名青年企業家,省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達十分關注港澳企業在內地興業?!皳矣^察,近兩年從澳門跨過濠江過來橫琴發展的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不在少數?!瘪R志達說。
馬志達表示,澳門企業期待開拓更多的訂單和更大的市場,但要讓企業走出橫琴、融入內地,還需要更多扶持和培育。
“橫琴是澳門企業來到內地的‘第一站’。我希望澳門的企業來橫琴發展后,可以獲得更多政策支持,讓它們有更多機會進入內地的廣闊市場,同時加強粵澳產業合作,更大程度提升澳門企業的發展能級。”
在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科技、產業合作方面,劉良還提出了三個建議:讓廣東的優質企業和科研院所在香港、澳門設立“科技離岸中心”,吸納更多的海外優秀人才;粵港澳企業在關鍵領域打造“創新科技聯合體”,在三地設立研發中心或產業園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將橫琴、前海等地的制度創新經驗,因地制宜地推廣至粵港澳大灣區更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