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廣東省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出爐。根據《報告》,2022年全省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3萬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口徑增長0.6%、自然口徑下降5.8%。同時,廣東克服疫情反復、經濟下行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85萬億元,增長1.6%。
2023年,財政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計劃按增長5%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計劃按增長1%安排。根據《報告》,廣東將從兩方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切實保障中央及省的決策部署落實。
一方面,廣東在預算安排上體現“三個加力”——財政支出強度加力,多措并舉增加可用財力,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專項債穩投資加力,積極爭取中央專項債券額度支持,持續拉動全省投資增長;財力下沉基層加力,持續加大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實基層“三?!钡拙€。
另一方面,廣東將在政策落實上注重“三個提效”——助企紓困政策提升效能,圍繞市場主體需求精準施策;優化支出結構提升效能,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2023年省本級支出按下降3.7%安排;深化預算改革提升效能,按照“先定事項再議經費、先有項目后有預算、先有預算再有執行、沒有預算不得支出”的原則編制預算,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財政“四兩撥千斤”穩住經濟大盤
2022年,廣東財政做到兩個“只增不減”——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減,全省民生類支出1.3萬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超過七成;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只增不減,始終堅持“緊省級、保市縣”,省級下達轉移支付等資金5315億元,增長12.1%,增強縣區基層財政保障能力。
同時,廣東切實扛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應有責任,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我省穩住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去年全省落實退稅減稅緩稅降費4656億元,其中辦理留抵退稅2404億元,惠及市場主體21萬家,著力保市場主體。
廣東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債券,去年向中央爭取到新增債券額度4678億元,為近年來獲得額度最多的一年;加快發行使用,專項債8月底前實現大頭落地,11月底99%使用完畢,有效發揮穩投資的重要作用。廣東還連續出臺促消費、穩外貿等財政扶持政策,著力促消費穩外貿,其中省財政投入23.88億元,落實“促消費9條和16條”,省市聯動大規模發放消費券。
《報告》顯示,廣東財政還有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支持“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省財政下達橫琴、南沙專項補助超過100億元;全力支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投入24.77億元企業技術改造資金,推動超9000家工業企業設備更新與開展智能化改造;全力支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省財政投入26.95億元支持國家實驗室和省實驗室高質量發展;全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年落實市縣轉移支付等資金5315億元,涉農資金統籌超300億元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省財政重點保障八方面工作
《報告》明確,2023年省財政將重點支持八方面工作,包括支持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支持制造業當家,省級將安排224.69億元重點支持引進培育產業項目拉動工業投資、打造高水平產業平臺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擴內需穩外貿帶動產業興旺;支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安排992.92億元重點支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增創人才發展新優勢等;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安排1833.58億元大力支持城鄉融合發展等工作。
同時,廣東還將以綠美廣東為引領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省財政安排258.36億元加力支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支持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安排77.09億元,可比增長7.7%,支持文化強省“六大工程”建設;支持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安排1167.02億元支持推出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舉措;支持加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安排383.14億元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
突出制造業當家 助企上規模提效能拓市場
市場主體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2023年,廣東將突出制造業當家,從支持企業上規模、提效能、拓市場以及優化完善助企紓困政策四方面加大財力傾斜。
省財政將安排15.79億元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扶持,延續實施“小升規”獎補政策,對經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給予獎勵;安排32億元,推動工業企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安排22.52億元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不折不扣落實中央關于優化完善減稅降費退稅緩稅政策措施,繼續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給予降費獎補,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023年省財政還將緊扣“三個突出”用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首先是突出縣域振興,支持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安排省級涉農統籌整合資金329億元,下放市縣統籌實施部分達到八成,支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安排129億元駐鎮幫鎮扶村資金;安排61.09億元支持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
同時,廣東突出基礎設施先導作用,安排71.85億元加快廣湛、珠肇等高鐵項目建設,安排105.7億元支持普通國省道改造升級和高速公路建設,安排50億元強化粵東粵西粵北等地區承接產業主平臺建設。
此外,突出財政體制機制支撐保障作用,省財政將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962.31億元傾斜支持困難地區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安排專項財力補助61.27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民族地區、省際邊界地區等加快振興發展。
支持推出更多暖民心惠民生舉措
《報告》明確,2023年廣東將強化民生支出保障,支持推出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舉措。
就業是民生之本。廣東將堅持就業優先,省財政安排15.89億元,高質量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工程;安排13.32億元,統籌采取稅收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措施,做好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就業。
省財政將支持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安排47億元支持落實林分改造林相提升等六項重點工作任務,安排29億元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89.95億元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安排18.45億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廣。
在兜牢民生底線方面,今年廣東將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653元、300元提高到676元、311元,明確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安排55.67億元支持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培訓、優撫對象撫恤和醫療保障等工作。
為保障人民健康,廣東支持全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省財政安排55.16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89元;支持免費實施適齡婦女“兩癌”篩查、出生缺陷篩查和適齡女生接種HPV疫苗;安排10.08億元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創建六大國際醫學中心和國家醫學中心等。
圍繞“住有所居”持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廣東還將安排12.36億元推進1100個以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安排14.45億元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22萬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