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產業發展,從營商環境優化到鄉村振興,從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到增進民生福祉……1月13日上午,16位廣東省政協委員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圍繞國計民生問題建言支招,展現出傾心為民發聲盡責的時代風采。
關鍵詞 大灣區建設
加快粵港澳三地法治領域“軟聯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委員們不約而同的關注焦點。
省政協委員、廣州黑石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震霄認為,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需要加快粵港澳三地法治領域“軟聯通”。他建議,通過政策協調、法律規范,引進更多高端企業和人才。“大量‘高精尖缺’人才的引進將面臨一系列就業、就學、醫療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推動粵港澳三地法律規則銜接,以法定形式進行疏導、指引,幫助人才更好落地。”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建設人文灣區成為大家的共同期盼。省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達認為,要整合粵港澳三地文化資源,借助科技力量提供充足優良的文化產品,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他建議強化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政策支持力度。“比如,政府成立數字文創引導基金,鼓勵支持社會主體和企業加大對數字裝備研發、文化內容創作的投資力度,提升數字文化內容供給。”
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林俊敏建議,進一步完善大灣區文化產業人才信息庫,繪制人才圖譜,建立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完善配套專項政策,強化支持保障,吸引全球文化人才來粵發展。同時,加強大灣區人才資源協同配合,推動頭部創作者不斷涌現。
省政協委員、新世界中國董事兼行政總裁黃少媚說,港澳政協委員了解內地情況,熟悉大灣區相關政策和建設進度情況,應發揮“粘合劑”作用,增進社會共識,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
關鍵詞 產業發展
努力形成完整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如何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通過強鏈、補鏈、建鏈,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水平尤為重要。”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執行院長俞祝良建議,要繼續在高端芯片制造、共性支撐軟件研發等方面下大力氣,努力形成完整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和優質企業集聚,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競爭力。”
大產業,大作為。省政協委員、深圳萬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東建議,對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群的發展實行“一群一策”“一鏈一策”,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整體做大做強全產業鏈集群。“建議深入謀劃未來產業發展,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試驗研究、產業化項目的創新投入,鼓勵建設各類創新載體,加大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及能力建設支持力度。”
“要引導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中‘唱主角’。”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楊小紅建議,政府要推動更多創新資源向企業傾斜,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國家重大項目,深化企業牽頭承擔省重大戰略科技任務的“業主制”模式,綜合采用“揭榜掛帥”機制,在產業發展必爭領域“補短板、鍛長板”。
關鍵詞 營商環境
創新中小微企業融資監管模式
廣東是全國重點僑鄉和僑務資源大省。省政協委員、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陳磊建議,創新惠僑聚僑政策,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海外僑商華商對接各地項目提供高效服務,引導華僑華人更好發揮投資興業、雙向開放的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省政協委員、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凡建議,完善粵港澳三地主要商會常態化合作機制,積極為民企參與大灣區建設搭建優質服務平臺,不斷提高政策的穩定性、連貫性,逐步從招商型政策向培育型政策轉變,促進三地政策有效銜接。
如何提高中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省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林奎建議,設立信用風險管理數據庫,破解信息壁壘;發揮深圳數據交易所平臺支撐作用,培育普惠金融數據服務產品;創新中小微企業融資監管模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大普惠金融科技投入,賦能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關鍵詞 鄉村振興
引導高等院校專業人才“柔性下鄉”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省政協委員,揭陽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崔建軍認為,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關鍵在引才、用才、育才。他建議,廣東要加強人才服務平臺設施建設,搭建鄉村人才市場,為鄉村人才供需雙方提供更好對接平臺。
“鄉村治理重點在于培養高素質基層治理隊伍。要引導激勵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鄉賢等力量深入參與鄉村治理。”崔建軍建議,組建鄉村治理發展顧問團,引導高等院校、金融部門等單位專業人才“柔性下鄉”,成為縣、鎮、村發展的“智囊團”。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省政協委員、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方芳來自臺盟廣東省委員會。她建議,大力引進臺灣優秀鄉創團隊和專業人才,參與大陸鄉村發展規劃與建設,打造兩岸鄉創合作系列品牌。同時,加強兩岸農業合作組織和人才的交流,推動兩岸農民共同開發農產品,共創品牌、共享收益。
關鍵詞 綠美廣東
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等林業特色產業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不少委員在發言中提到了對綠美廣東建設的思考。
“要持續抓好綠美廣東‘六大行動’攻堅。”省政協委員,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俊光建議,要重點對低效林進行林分改造和森林撫育;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和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一批示范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山地公園、郊野公園;重點提升高速、鐵路、國道和省道等兩旁的綠化品質。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綠色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陳俊光建議,要注重發揮綠美廣東的綜合效益,大力發展中藥材、花卉苗木等林業特色產業,協同推進農民增收、群眾增富、鄉村增綠。同時,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保護生態環境者得到更多回報。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醫科主任秦鑒呼吁,持續加大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力度,摸清廣東種質資源“家底”,全方位開展種質資源調查、收集、保存、編目工作,加強珍貴、稀有、瀕危和特有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工作。
作為一名中醫藥專家,秦鑒非常關注南藥發展。他建議,加快推進重點南藥產業園建設,擴展肇慶德慶、云浮羅定等中藥材保育基地,開展對何首烏、土沉香、巴戟天等重要南藥植物的補充調查、監測和研究,深度挖掘南藥資源,做大做優南藥產業。
關鍵詞 民生福祉
完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
醫療事業關乎民生,相關話題一直備受關注。省政協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丁邦晗建議,設立省級120中心,完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指導各地市加強院前急救工作,為搶救生命贏得黃金時間。
近年來,“急救神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我省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如何提升其使用效率?丁邦晗建議,要加強全省AED的配置規劃,分階段、有計劃分批配置,同時推進已安裝的AED聯網進入“AED導航”小程序,更好地造福民眾。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省政協委員、深圳技術大學副校長梁永生認為,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技術創新能力強、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為此,他建議改變傳統工程人才培養重“專業能力”、輕“實踐能力、協同能力”的培養模式,依托企業資源創造社會化、情境化、動態化的擬真育人培養環境,真正實現“工程問題源自生產、培養方案聯合定制、育人資源企業反哺、優秀人才定向輸送”的工程人才培養閉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