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如何破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攔路虎”?一場熱烈的線上討論在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召開前夕展開。
去年6月,在廣東數字政協平臺上,省市政協委員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專題,進行為期7天的線上討論,并提出意見建議累計7.16萬字。“我們安排專人對委員意見建議進行收集整理,其中一部分吸納到調研報告的建議中,另一部分轉化為《關于用好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制造業轉型的建議》等8份社情民意信息報送至省委辦公廳。”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梁維東說。
以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為代表,十三屆省政協履職以來,持續深化制度機制建設,守正創新構建省政協履職工作體系,特別是加強“一委一品”建設,各專委會陸續創立“綠美廣東·委員在行動”“委員見文·傳承嶺南文脈”等工作品牌,為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積累廣東經驗、貢獻廣東探索。
“跨”“聯”“提質”
打造協商座談會升級版
作為省政府與省政協共同搭建的高規格政企溝通協商平臺,2017年7月至今,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已成功舉辦13期,累計近200名粵商代表與省長面對面協商交流。
一年來,省政協持續以“跨”“聯”“提質”為重點,探索完善協商座談會機制。去年7月,省政協與省政府相關部門召開工作研討會,專題研究協商座談會機制優化提升工作。
在2023年下半年協商座談會的前期調研中,省政協落實改進措施,突出“跨”和“聯”的特點,一方面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牽頭,會同省政協港澳臺委員會和外事僑務委員會,以及省商務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組成跨專委會、跨界別、跨部門、跨領域的聯合調研組進行調查研究;另一方面,選準調研地點和企業,著力提升調研座談深度:把每個市召開一次集中座談分成企業家和行業協會代表座談會、職能部門代表座談會,其中與企業家和行業協會代表的座談按照小范圍、分組方式進行,確保情況聊深聊透。
此外,協商座談會召開之前,省政協在“五外聯動”大主題下,選取“外貿”這一小切口探索召開“深度協商會”。“通過這次深度協商,進一步摸清了我省外貿出口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我們形成了《關于“當前我省外貿出口形勢與應對措施”專題調研報告》,為召開座談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梁維東說。
在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牽引帶動下,全省十余個地級以上市依托政協平臺建立高規格、高層次的政企協商機制,不少縣(市、區)也建立起企業家與縣(市、區)長面對面協商機制。
“專”出特色
每個專委會至少建立一個工作品牌
“專”出特色,“商”出成效。一年來,省政協各專委會持續探索履職新形式,一批新的工作品牌相繼亮相。目前,省政協各專委會已建立或謀劃建立至少一個工作品牌。
2023年,依托省政協新設立的環境資源界,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創新打造“綠美廣東·委員在行動”工作品牌,組織省市兩級政協聯動開展“綠美廣東·委員在行動”植樹造林活動等系列活動,共種下11片“政協委員林”,引導廣大政協委員以實際行動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結合“百千萬工程”落地實施,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聚焦“做強百千萬”民主監督工作品牌,深入開展大規模、多層次、全覆蓋的協商式民主監督;省政協聯絡工作委員會積極打造“圍繞‘1310’出提案”工作品牌,去年協助住粵全國政協委員整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主題集體提案36件,提交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后均獲立案;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在已有“省領導牽頭督辦政協重點提案”品牌基礎上,謀劃打造“省市縣聯合督辦提案”品牌,凝聚督辦合力,提升辦案質效。
一年來,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著力打造“委員見文·傳承嶺南文脈”工作品牌,讓文化藝術、社會科學、新聞出版等界別委員在政協舞臺發揮所長,更好服務界別群眾。
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打造的“法治和社會巡回講壇”品牌工作則聚焦民生實事,以多樣化法律宣講幫助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更好知情明政、履職盡責。
立足界別特色優勢,省政協科教衛體委員會謀劃打造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之“一委一品”工作品牌,著眼粵港澳三地承辦全運會等契機,計劃在體育領域開展調研視察和民主監督,并圍繞科技、衛生、教育領域開展調研、協商等系列活動。
與此同時,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打響“看變化·強信心·助發展”界別考察工作品牌名號,推動少數民族界、宗教界人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講好大灣區民族宗教故事;省政協港澳臺委員會推出“凝心粵港澳,聚力大灣區”專題座談會和“港澳委員灣區行”活動特色履職品牌,助力港澳委員更好發揮“雙重積極作用”,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外事僑務委員會以“海外僑胞進政協”為品牌,做好“僑”的文章,去年已接待歐粵工商聯合會等海外列席僑胞和僑團16批70多人次,支持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廣東、更多項目落戶廣東、更多人才服務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