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將在廣州開幕。大會召開前夕,據了解,今年各民主黨派省委會聚焦廣東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廣泛開展深調研,持續精準建言獻策,擬提交集體提案199件。
據了解,今年各民主黨派省委會集體提案數量較往年有所增長,著重圍繞落實中共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提出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發揮主界別優勢,基于自身特色議政謀策?;浉郯拇鬄硡^建設、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等均是提案中的高頻詞。
提高提案質量??
成立專班領銜調研完善建議
政協提案是民主黨派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形式和具體體現。提案寫得好不好,功夫在日常。據了解,在各民主黨派省委會提交的提案中,有許多均與其長期關注和調研的課題息息相關。
在民革廣東省委會擬提交的50篇提案中,涉及“三農”、社會治理、法治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方面的課題達25份,這些都是民革參政議政的重點領域。作為以經濟界人士為主的參政黨,此次民建廣東省委會就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加快廣東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等提出意見建議。立足大健康、醫療衛生、生物醫藥等領域專業人才薈萃優勢,農工黨廣東省委會今年將針對助力健康消費、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等提交一批提案。
在涉僑涉外方面,致公黨廣東省委會突出僑海特色,就充分運用華僑華人優勢,助力廣東“五外聯動”開展調研,并在提案中建議,應協調解決“五外聯動”推進中跨部門、跨地市難題,打造僑商高端產業集聚區和華僑華人創新創業集聚區,更好匯聚僑資僑智僑力。
為增強建言質效,各民主黨派省委會不斷優化參政議政工作機制,持續打通參政議政成果培育、驗收、評審、轉化全鏈條,切實提高提案“含金量”。
其中,民進廣東省委會專門成立助力高質量發展專題學習調研咨政領導小組,由省委會班子成員聚焦重點課題領銜開展調查研究,最終形成調研報告、提案建議56份。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創新性成立其第一個智庫,并首次設立重點調研課題申報機制,助力提案“立得住”“提得準”。
錨定首要任務??
編制低空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近年來省各民主黨派省委會提案的關鍵詞。相較往年,今年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的提案覆蓋面有所拓展,在大主題下更加聚焦小切口。
在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許多民主黨派圍繞發展低空經濟提出建議。其中,民革廣東省委會建議推動有關法規和規范盡快出臺,編制低空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將管理服務平臺、通信基站、飛行場站納入新基建重點發展領域,并推動大灣區加快載人通航發展,增加固定通航線路頻率與數量。
針對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民盟廣東省委會從雙向“飛地經濟”入手,建議加快推進“反向飛地”的多元化發展,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多個地市在珠三角地區聯合設立“公共反向飛地”。
此外,海洋經濟也得到多個民主黨派的關注。民建廣東省委會就開拓廣東海洋牧場建設大格局提交相關提案。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則建議通過培育新品種、數字賦能、融合發展、健全科技支撐體系等措施,推動廣東海洋牧場建設提質增效。
聚焦“百千萬工程”這個廣東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從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加快培育數字農業兩方面入手,建議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優化農村市場商品供給,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如何強化科技賦能作用,更好支撐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建議完善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針對種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臺盟廣東省委會提出完善公開共享的信息平臺,擴大共建群體,加強生物多樣性的普查和編目工作,制定生物多樣性規劃標準、區劃信息圖等建議。
回應民生關切??
健全互助養老模式制度建設
關注民生實事,回應民生期盼,是省各民主黨派參政履職工作的主要切入點和落腳點。在擬提交的199件提案中,教育、生育、養老是三大最熱民生議題。
聚焦職業教育,民盟廣東省委會調研發現,廣東現已建成職業院校625所,擁有校生280.5萬人,但在推動中職、高職、職業本科有機銜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民盟廣東省委會建議,應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支持省內優質高職院校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加大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培養力度,推動更多高水平本科院校參與職業教育改革。
在生育激勵方面,民進廣東省委會注意到,目前廣東存在生育支持措施落實緩慢、托育服務未成體系、育兒假使用范圍過窄等問題,因此提出應確定家庭生育相關補貼政策和標準,落實嬰幼兒托管服務和育兒假,確定用人單位生育相關補貼政策和標準,優化生育相關事項辦理流程,強化保險和社會保障,并擴大社保報銷和待遇范圍。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如何妥善解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多個民主黨派對此持續開展調研。
以臺盟廣東省委會為例,今年已是其連續第四年提交與養老體系建設相關的提案。圍繞健全廣東互助養老模式制度建設和保障,臺盟廣東省委會建議,應出臺規范互助組織及成員權責的法律,對服務時間準確登記存檔,激勵老人持續提供服務,并加大資金投入,呼吁社會多方力量進行資金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