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
“推動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強技術攻關,提升氫能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對技能人才的培訓力度,更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連日來,前來參會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立足自身崗位,結合長期的觀察思考,聚焦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氫能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等話題分享真知灼見,共同為廣東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獻計獻策。
省人大代表、佛山仙湖實驗室燃料電池結構組件研究室主任李光福:
強化氫能技術創新 搶跑產業新賽道
我投身氫能科研10多年,深刻感受到氫能產業創新發展對我國全面構建現代化能源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京津冀、上海、廣東等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爭先恐后,布局氫能產業新賽道,氫能正處于大規模應用和裂變式發展的前夕。經多年培育和超前布局,廣東在氫能產業集群方面具有先發優勢,氫能產業存量企業數量排在全國前列,仙湖實驗室所在的佛山市南海區還獲授“中國氫能產業之都”稱號。
為更好地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更多政策措施,鼓勵加強技術攻關,提升氫能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比如,支持與高校、科研院所有序開展氫能安全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制氫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校企聯動,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提高氫氣安全生產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時,聚焦氫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統籌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強氫能專業人才的引育,通過創新引領制氫行業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應用。
去年出臺的《廣東省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氫氣“制、儲、輸、用”全產業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高地。作為來自氫能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我建議繼續強化政策導向,有序推進氫能政策體系創新,全省一盤棋整合各類資源,充分發揮廣東在市場、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在氫能產業政策突破、項目落地、招商引資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爭取國家試點示范支持,加速釋放氫能產業新質生產力。
省政協委員、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
深化學科交叉融合 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在教育強省建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必須主動作為。近年來,廣東工業大學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構建了從基礎材料到精密電子制造技術與裝備,再到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聯合攻關和育人體系,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全鏈條支撐“強芯”工程。
我認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還要繼續改革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突破傳統評價標準,讓人才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應更注重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建立一定的容錯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等。
以廣工為例,以前學生一門課程的評價,更多的是看最后考試成績,考90分以上可以評價優秀,平時學習過程和實踐占比較少。現在一門課程的評價,教師授課可能占50%,其余50%就讓學生深入企業、深入實驗室去實踐和創新,大大提升了過程性評價的占比。
當前,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中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但目前學科交叉融合還存在壁壘,影響了人才培養實效。因此我建議,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政策、制度、資源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繼續制定出臺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政策,要有相應的激勵政策和保障機制,讓大家更有動力,形成統一的觀念;另一方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向縱深發展,包括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構建適合學科交叉融合的評價體系、打造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科研平臺等,破解“交而不融”的難題,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產出更多創新成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省人大代表、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調試中心專項試驗資深專家周創彬:
暢通職業成長通道 培養更多能工巧匠
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離不開人才支撐,其中不僅包括科研人員,更需要數量眾多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
我是伴隨廣東核電產業的發展成長起來的。在核電站多基地建設過程中,我長期輾轉在各基地現場,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在此過程中得到快速成長。我有幸獲得“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正是由于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重視和對技能人才貢獻的肯定。
在廣東研發設計的中廣核“華龍一號”三代堆型,在廣西防城港、惠州、陸豐等地陸續開工,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工程建設和運營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同時,我們積極響應“走出去”戰略,核電調試業務已經為多個國家的核電站提供技術服務,同樣需要一大批技能技術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如今,國家又為我們技能人才的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在原來高級技師的技能等級基礎上增加了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構建我國“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架構,激勵技能人才奮發向上。
我建議,要繼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實實在在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技能人才的培訓力度,讓他們能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更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加快完善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體系,為企業職工發展提供更多的成長平臺和機會,為廣東制造業當家提供助力。
作為核電一線工作者,我們必須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技術,培養更多技能人才,為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持續改進創優,在實現清潔核能電力的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廣東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貢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