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今年的省兩會發布了2024年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就業話題再次入圍。
暢通技能人才晉升渠道、以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提高就業水平、培育粵東粵西粵北技能人才……連日來,代表委員們圍繞強技能、穩就業等相關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強技能才能“好就業”“就好業”,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技能人才吃下定心丸,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風氣。
打破技能人才職業晉升的“天花板”
今年1月,省人社廳公布了廣東首批19名首席技師名單,在全國率先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打破技能人才職業晉升的“天花板”。
“在‘新八級工’制度下,我和一線技術工人們都干勁十足!”省人大代表、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散雜貨分公司維修中心維修二隊副隊長王元芬在湛江港從事機器維修工作已經29年。一路走來,王元芬覺得當技術工人很光榮,她表示要繼續朝著“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努力。
廣東以“制造業當家”,產業技術工人充當了“頂梁柱”的作用。王元芬介紹,以她所在單位為例,電動裝卸機器維修需要技術支撐和經驗指導,高素質維修工人就是港口運營的重要保證。身為高級技師的王元芬在工作中加大了“傳幫帶”力度,依托“師帶徒”制度,她和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會在日常實操中向年輕工人傳授技能,幫助年輕技術工人成長。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廣東制造的重要力量。來自基層生產一線的省人大代表、圣亞(深圳)磁力機電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劉討中對此深有感觸。他勤奮鉆研,從一名普通工人到研發工程師再到公司高管,在工業機器人上以“微創新”起舞,申請40多項專利,于2021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現在晉升發展路徑很清晰,各方面的學習機會也很多,只要年輕人沉下心來學習真東西、練出真本事,就能出彩。”劉討中認為,技能人才在廣東是幸福的,能夠看到政府在激發技能人才創新創造動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為青年鋪路搭橋,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支持青年在創新創業的奮斗人生中出彩圓夢。
讓技校生“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手”
“落地‘新八級工’制度,全面激發技能人才的創新活力,有利于讓一線技工在企業和社會上獲得與技能水平對等的地位。”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技師學院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系教師黃楓杰說。
他建議,加快推動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學歷融通,或出臺學歷提升加分政策。同時加大對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提高技工院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開展技工院校專業技能科普活動,提高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省人大代表、汕頭市開放大學校長徐昱說,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關鍵在于產教融合,讓技校生實現“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手”。“只有加強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讓學生緊貼生產實際,學到真本事,不為就業發愁。”他說。
徐昱建議,通過建立深層次的校企聯合,學校使用企業的先進設備開展教學,讓學生進入企業跟崗學習,校企雙方設立“廠中校”“校中廠”,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程等,讓技能人才的就業前景更加廣闊。
談及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常年工作在基層生產一線的劉討中有著自己的觀察。“現在學校的技能課程教育較之于市場現狀有延后性,而企業培訓往往是老員工帶新員工,講得又不夠系統全面。”對此,劉討中建議,為了讓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之間無縫銜接,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研究院,聘請專業人員對技能人才進行定期培訓,讓技能人才在工作崗位上保持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保障新業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用工大省,不少服務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工作做法領先全國。
見證了網約車平臺、外賣平臺等新業態快速發展,省政協委員、東莞市新業態行業工會聯合會專職副主席曾香桂持續關注著新業態行業用工權益保障問題。
她留意到,今年1月,省人社廳、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聯合印發《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廣東省新業態從業等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及待遇核發工作,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保險權益。曾香桂建議加強勞動立法,健全與完善現有的勞動法律體系,保障新業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營造和諧勞動關系,是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又一抓手。“不僅要關注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還要關心他們的個人生活問題。”劉討中提出,很多年輕技能人才一心撲在工作上,建議進一步發揮好工會等組織作用,著力解決青年技能人才后顧之憂,增強青年技能人才的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