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有效注冊商標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示范地,啟動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創新構建使命導向的科技計劃評價體系,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鵬城、廣州國家實驗室全面順利運行,獲批組建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人類細胞譜系、先進阿秒激光、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打造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扎實推進核心軟件攻關、“璀璨行動”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終端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儲能與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麒麟高端芯片實現自主規模應用,體外膜肺氧合系統、高端核磁共振設備、高端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強勁。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9+N”體系布局建設,在生物、納米領域獲批建設2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廣州、深圳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城市,預計全省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金額超6800億元,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金額超4400億元、約占全國1/10。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推動省創新創業基金實體運作,開展“補投貸”聯動試點,新增50家科技型企業上市,科技信貸余額超2.3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科技保險為8.96萬家企業提供風險保障2萬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達2307億元、同比翻了一番。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28所高校的22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27個學科入圍前1‰,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山大學等6所高校立項建設省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次招收本科生。深圳、佛山入選首批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十四五”期間全國首家獲批的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全省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分別達94萬人、690萬人,有效持證外國人才達4.5萬人,一大批海內外人才紛至沓來。